第一百五十三章 半岛-第2/3页





    崇祯皇帝这话当然不是危言耸听。

    截止到崇祯十七年年底,朱由检控制的区域不过京城和周边几个县,田地不过十万亩,人口不过区区两百万。

    崇祯十七年推行的各种新政如征收商税收、裁撤卫所等,已经惹得是天怒人怨,无论是东林党,亦或是江南商贾,甚至包括各地总兵,恨不能将朱由检食肉寝皮。

    去年夏季,便有一些府县故意拖延皇帝新政,敷衍塞责。

    趁着这次多尔衮兴兵南下攻略北京之际,在东林党盘踞的苏杭,有人竟然直接杀掉北京派去的官吏,演绎出明末版的刺马案。

    朱由检还不知道,此时此刻,南直隶的那些大佬们开始玩起了东南互保,甚至开始筹划拥立当地藩王,与北京抗衡。

    崇祯皇帝麾下兵力不过区区八千人,即便加上李若琏的海军与藩王军,人数也不过两万,指望这点人马荡平天下显然是不可能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在稳定建奴,安抚流贼之后,朱由检便决意先拿山东开刀。

    山东半岛西部北扼守华北平原颈部,为京津门户,北部与辽东半岛相望,为海上对建奴作战的前沿。

    东南与日本群岛南端隔海相望,对以后崇祯皇帝征服岛国极为有利。

    半岛拥有漫长海岸线,众多海港,绝大部分海港为深水港,全年不结冰,稍加改造,便能成为海军军港。

    在冷热武器过渡的明清之际,这样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半岛气候温暖湿润,位于秦岭淮河降水线之北,胶州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具备发展大型农场的条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丰富,拥有各种鱼类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平定山东,以京畿地区乃至整个北直隶为腹地,对芝罘,青岛,日照等海港进行扩建,整个山东半岛必然能成为南北货物之吞吐集散地,甚至能够成为整个亚洲的贸易中心。

    实际上,无数明末穿越小说主角都不约而同选择穿越在了山东。除了小说作者相互抄袭外,也可以看出山东在明末格局中的重要性。

    不过,和这些虚构文学不同,作为真实存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他之所以选择山东,实在是迫不得已。

    只有赶走刘泽清,灭掉衍圣公,完全占据山东,他才能进退自如,才能发在这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由检殚心竭力,可能也只是将大明亡国的日期往后推迟数月数年而已。

    事实上,朱由检对明朝并无什么特殊感情,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他早已濒临崩溃,或许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

    不过大明百姓还没被唤醒,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还在沉睡。在帮助找到民族魂魄之前,崇祯皇帝是不会死的。

    倘若眼下建奴入关,东林党嫌水太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湘潭之屠,注定是不能避免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此时的朱由检并不是为自己而活,也不是为朱家而活。

    东汉末年,军阀曹操在他一篇散文中写道:“倘若天下无孤,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曹孟德之新境与朱由检当下心镜何其相似,汉末天下大乱,百姓十不存一,末世惨状,与明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拜谒完太庙,待诸位藩王宗亲散去,朱由检叫住秦王唐王,令秦王近日注意排查昌平密云一带过往商旅,鞑子虽然撤走,必定在京畿地区留下不少细作。

    又让唐王暗中调查各部官员,尽早查出内鬼。自己则信步朝养心殿走去,身边跟着高文彩,王承恩等心腹。

    “高文彩,朕上次在棱堡阵地,令锦衣卫救下的那个孩子,是死是活,朕想见见。”

    虽然局势艰险,虽然民族麻木,不过每每想起暗堡前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小孩,朱由检内心还是感觉到阵阵暖意。

    镇抚司堂上指挥高文彩扑通一声跪倒在冰冷坚硬的青石板上,连忙向崇祯皇帝请罪:

    “臣有罪,臣有罪!“

    ”回皇上,前几日战事繁忙,臣却竟然忽略此事,当时派的是南镇抚司的总旗官燕啸去救人,也不知这孩子现在如何了,臣这就去带他过来问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