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走亲戚(第二更)-第2/3页



 赵飞燕一脸感同身受的样子: "我好叔也对我蛮好的,我在我们家也是学习最好的。"她老家赵巷里离虞山市比较近,所以也把舅舅喊作“好叔”,也是美称,以示亲近,表示父母两家不分亲疏。

 "呵呵。"

 "你真讨厌!"

 离开市区镇,顺着运河往北,在商家桥略作逗留,买了羊肉之后,又开了六七公里,看到一处三河相会的回弯,突出的埠头后面只有一户人家,宛若独家村,这便是张浩南舅公蔡大夏的住处。

 原先是澄江市粮食局的地,蔡大夏五十来岁退休那年,说要找个地方盖房子,已经划入沙城的这处粮站,就奖励给了蔡大夏落户盖房子。舅公蔡大夏就不是沙城本地人,祖籍澄江。

 能有这样的照顾,倒也不是说沙城地不值钱随便给,更何况还是公家的。纯粹是舅公蔡大夏本人立的功劳,还是当得起这一栋乡下房子的。

 鬼子兵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他本人是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就能往来长江两岸的,明面上是德语翻译,实际上在巨赞法师组织罢工罢课的时候,他是往来南北两岸的联络员之一

 本名也不叫蔡大夏,当然户口本上如今是叫蔡大夏,但回澄江上坟祭祖的时候,还是以“蔡庸”这个本名。改名蔡大夏,是因为他曾经在大夏大学读商科。

 稍微跟赵飞燕解释了一下之后,赵飞燕眼睛瞪圆了惊讶道: "这么厉害的吗?""现在理解为什么老人家喜欢我了吧?读书成绩好的长辈,肯定看晚辈成绩好也开心。""不是,我不是说这个厉害。我是说他做过联络员?""这话你别夸他,他不喜欢的。""啊?!为什么?"“他就没打过一个小鬼子,一世人生都懊恼这个。”

 "……"

 张浩南笑了笑, "他喜欢喝老酒,倒也不贪杯,就是爱喝一点,然后吃吃羊肉什么的。别看他住的地方偏僻,退休工资拿双份的,两边都是四千五一个月,加起来九千。"

 "哇!这么多!"

 "厉不厉害?"

 "喂嗯嗯!&039;

 "哈哈,他一个月捐一半出去的。但也过得无比滋润,孙子孙女开销都是他来的。"在别人工资混个一千都无比艰难的年头,蔡大夏退休到手的钱的确是高的惊人。

 实际上张浩南在这里的一个表弟,上大学的钱也是蔡大夏出的,大一那年更是帮他买好市区一套房子。至于说几个子女,混得都比较一般,远不如张浩南舅公。不过这次过来,张浩南还真就是为了舅公家的两个表叔而来。大的那个不答应也没关系,小的答应也行。

 到了地方停好车,张浩南便夹着两箱酒等赵飞燕拎羊肉,两人往埠头那边走的时候,有个穿白背心大短裤踩着塑料拖鞋往外走的老头儿,老远就招了招手,然后喊道:“张浩南,河里的笼子帮我起一下。”

 "马上过来。"

 应了一声,张浩南直接走到屋中,将两箱酒往客厅贴墙放,然后接过赵飞燕手里的羊肉,喊道: “舅公羊肉放哪里?”"放台子上就行,过一会儿我就吃点。羊眼睛有啊?"

 "有。"

 "有就好,有一阵没吃了。"

 然后守在河湾,看到正在靠边停车的张直勤,蔡大夏问道: "那是啥人?"

 "直勤阿叔,现在帮我开车。"

 "这细棺材念书从来不用心的,当了兵应该好一点。这口这口,这口网有三五天没起了。"

 指着一处虾笼,蔡大夏对张浩南说道。

 "糠虾多吗?"

 “我不要糠虾,我要本虾。”

 本虾就是长脚河虾,水墨画最常见的那种。

 将网拖了上来,稍微抖了抖,就有小鱼小虾不断地往下掉,整张网拉起来之后,底部密密麻麻全是鱼虾,鳑鲏、斗鱼、麦穗、鲫鱼等等都有。"这么多啊,好几斤啊。"

 "跟你说了三五天没起了啊,你拿点回去。""好,我挑点小白虾。""小白虾我要吃的,你拿鱼。""我不要吃这种鱼。"

 "我也不要吃的,挑出来倒河里。""好。"倒在了一只大盆里,跃动的鱼虾多得跟米一样。

 坐小板凳上先挑了小杂鱼出来放进小盆,蔡大夏端了一盆小鱼,就从埠头上倒进了河里。甩干净之后,他才悠哉悠哉拿着盆走回来,步履稳健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儿。

 "小阿叔从他单位出来,不要紧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