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 “开荒”牲口养成记-第3/5页



    “‘琼崖十日游’,怎么了?”

    “这也太爽了吧?国庆节我刚来的时候,听说大桥养猪场组织的是去‘鼓浪屿’。明年会去哪儿?香格里拉?”

    “投票啊,你们自己不投票怪谁?三月份投票,想去哪儿去哪儿,你就是去月球都行,我去问NASA船票多少钱。”

    “……”

    闲聊了一会儿,一行人走到了陆家村的河湾处,这里直通“厔溪河”,建国后倒是能走船,但修了“横山水库”之后,河道主要功能就是防洪,所以旧有的航道现在也不太行。

    再有就是太湖治理污染的行动一搞,连带着一些水源地都在严控排污,所以现在机动船也不让下,平时也就是抓鱼的放一下小木船。

    因为是冬季,有些人家的鸭舍中,还能看到过冬的鱼鹰,皮毛油光锃亮,可见主人家是往好了养的。

    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禽畜。

    “这里平均水深多少?”

    “浅的地方九十公分,从这里到周家桥,深一点一米二一米三,越往北越深。”

    “测过了?”

    “国庆节测了一次,入冬又测了一次。”

    冬季内河浅一点,夏季就深一点,也是江南水乡的正常状况,不过传统运河的话,倒是没什么影响。

    义兴重要的航道,一条是“南溪”,一条是“北溪”,运力都是相当的可观,三五千吨轻轻松松随便走的。

    现在“沙洲物流”在义兴的市区,也有一块地皮,要不要扩建码头现在还不好说,需要等产业落实。

    单纯直接在义兴这里倒买倒卖,对“沙食系”来说,这都是蝇头小利,没啥意思。

    不直接下沉到源头产业,“沙食系”现在各部门都没啥兴趣。

    毕竟如果只是做中间商,很难撑得起庞大的企业福利。

    只有上下游打通,内部在税费上,正经做生意,同一种品类的商品,“沙食系”的产品在税上,就能节省十几个点。

    比如说金仓肉松产业现在正在恢复,要重整旗鼓,然而成本根本压不下来,没办法跟现在的大桥肉松竞争。

    究其原因,就在于“大桥肉松”这个牌子,从一头猪的胚胎开始,到搓松机设计到肉松规模化封装,整个生产加工链是闭环的。

    又不存在商品流通和销售上的短板,打价格战,除非是同类型大国企才有一战之力,而且必须是有自己养猪场的肉类加工大国企。

    “沙食系”的商业品类是很集中的,看上去一个又一个大摊子,实则专精集中,成本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要想再降低成本,那就需要提升科技含量,一是从源头养殖业入手,二是从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入手。

    不过“无人化”“自动化”这种东西,其实是个伪概念,在基本民生行业,“自动化”会非常快速达到成本极限,最后还是用人更便宜一些,因为生产力发展,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很难突破天花板。

    张浩南重生前做机加工,见过不知道多少早期搞自动化魔怔了的倭奴中小型企业,大批设备除了卖废铁,毫无价值,最多就是个别子系统有借鉴意义,只是借鉴,用是肯定用不上了。

    这光景“沙食系”有张浩南把控全局,自然不会犯那种“无人化”“自动化”的错误,外行人狗叫两声什么工人失业啥的,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方向。

    于“沙食系”现在各个方向上的项目开发,也都是秉承几年来的成功模式,不断地靠近源头、把握源头,然后再进行分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