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刘沅:儒宗道用 归宗孔孟 4-第2/2页



   刘沅在这方面则显得很有能力,在《俗言》里他提炼出来了四个字“天理良心”,奉为宇宙至理,圣人、凡人都要按这四个字来做,“方不愧为人”。

   有了这四个字以后,大道至简,就可以把心性学简化,给人们指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为标准,比如要遵守忠信孝悌,要克己复礼,要控制七情六欲等等,这样一来,心性学就有了具体的验证手段,有了直观的践行途径,更易于理解和把握。

   刘沅对于从先秦两汉到清初的儒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以儒家元典为干,同时融汇佛、道精义,这才是完整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刘沅逐步构建起来了以存心养性达于至善、纯一、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存心养性,要以动、静、内、外相结合,就是《大学》里面的“言止于至善而后定静安”。解决了静的问题后,则先天之性就有了,接着再达到至善、纯一而天人合一,这就是一个儒家的成长过程。

   话有点跑,接着说刘沅的理论体系。通过存心养性达到至善,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刘沅思想的核心,是整个刘门理论体系的精髓。

   就这样,刘沅构建了一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解经尽除门户之见,不苟异同,务求当于经义”,所追求的是把儒学从越来越繁琐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恢复它的本原,不被无关的东西淹没了真谛。

   刘沅也不回避道家思想对儒学的影响,有一次他去新津天社山老子庙时,一时有感来了诗兴,便题诗一首:

   尼山问礼存遗迹,

   关尹求书启妙诠。

   紫气东来原有象,

   青牛西去竟无传。

   说明什么呢?一直被儒家回避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话题,刘沅认为太正常了。

   这里所说的老子庙挺有意思的,它建于东汉,曾被古人赞“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明末(1644年)一把火烧没了,康熙、乾隆时期两次重修,可谓命运多舛。刘沅两次发起众筹,扩建它后规模更胜剪草,可惜,民国时期又一次大火,除了山门和混元殿全没了。1923年,刘沅的孙子刘咸焌、刘咸荣、刘咸炘等人联合了槐轩门人颜楷、熊光弼等人筹资修复老子庙,参考青羊宫的布局,耗时21年,1944年才完成。

   为什么刘沅和他的后辈们这么重视老子庙呢,不仅仅是因为刘门的法言坛建在那里,更因为那里已经成了刘门的一处精神胜地。当时道士们还在庙里修了座儒林祠,供奉刘沅、刘桂文、刘松文、刘云坳等人的塑像。1966年,庙里这些牌位、塑像什么的全都毁于那场运动,万幸主体建筑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看佛、道对刘沅的影响。刘沅注解经书的时候也会参照佛道,但总体上以儒学为准,对佛道的理论,如果和儒学一致就接受,否则则不接受,他自己解释说,这并不是排斥佛老之学,儒释道三教旨归于一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赞同那些和尚、道士的所作所为。

   总体上说,刘沅不信仙佛,对于那些想成仙的人,他表示你们想多了,神仙就是圣贤,把圣贤当成仙佛来追求反而更实际一些,所以后人说他很现实,不和腐儒一般见识,又不迷信,在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处理得相当有分寸,所以,他的思想吸收了不少道教的东西,但并不被儒家士人所排斥,这也是他能入选《儒林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么看来,刘沅的学问都体现在他的书中,体现在刘门的教育中,引起了学术界对槐轩学派的各种争议,最主要的就是围绕着刘门是不是宗教,能不能称之为刘门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