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内丹东派陆西星 上-第2/3页



   下面先大致看一看陆西星的生平。

   在咸丰壬子年(1852年)梁园隶等人编修的《重修兴化县志》(尊经阁藏版)中,有关于陆西星的比较详细的记载:

   当时的兴华县陆家是一个大族,比较人多势众。大家族并不是说家家都有钱有势,揭不开锅的同样是多数,比较着名的例子如刘备。陆西星也差不多属于这种情况,虽然祖上出过一位叫陆容的户部郎中,可惜到他老爸这一代不仅是个布衣,而且是个穷布衣了。

   据陆西星的好朋友宗臣说:“当是时,余贫,长庚更大贫,至不能张烛启涂,往往错足沟秽,不恨也。”

   虽然家穷,不过诗书传家的性质不能变,老爸熟读四书五经,特别是精于易学。有了老爸的表率作用,陆西星自幼也喜欢读书,“生而颖异,有逸才,无书不窥,娴言辞,兼工书画”。

   陆西星的弟弟陆原博同样好读书,并留下一部《楚阳诗选》。侄子陆律则更加优秀,是嘉靖四十三年的贡生,写了一部《从吾集》,县志中夸他“纵横有才士风”。侄孙陆士骕是个抄书狂,曾三年不下楼专心抄了一部《稽古集》。虽然家里穷,但陆家出了这么多优秀的读书人,陆西星、陆原博、陆律和陆士骕都被收录在县志中,完全称得上书香门第了。

   陆西星非常希望通过读书科举之路改变家里的现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谁不愿意啊?这不就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吗。可惜从18岁到42岁,陆西星考了九次也没能高中。

   有的道友可能会奇怪,怎么那些从小就表现得高智商,什么东西一学就会的高道们科举都不顺利?对于陆西星“累举弗售”的事情,中原才子宗臣有一天喝酒后透露了其中的原因:我的这个好朋友志不在此。

   既然其志不在考学当公务员,那么还坚持考了九次,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穷,要脱贫,还要满足眼含期待的父母的心愿。

   不论有没有在考试时放水,反正九次都没有中第的陆西星感觉挺失败的,最终放弃了仕途,弃儒从道,转而研究长生不老的学问了,不知道算不算是从精神上寻找安慰去了。至于父母的期望,估计那时父母已经离世了,否则可能还会接着去应付考试吧。

   实际上早在28岁的时候,陆西星就已经开始研究丹道的东西了,而且还专门修了个草屋,名之北海草堂,没事就和四溟人姚列生,遵阳人赵栻等好友在里面开坛扶乩。在《金丹就正篇?自序》中他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第四次落第以后,看着同乡李春芳高中状元,张言、王陈策等人也都中了进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时如何失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于是去草屋里扶乩的时间更多了。

   陆西星本来就不是笨人,既然决定了改行研究道学了,那么就希望能够比读书科举之路走得更远更好。相比科举来说,陆西星天生就适合研究仙道,无数前辈扯大旗谋虎皮的那一套精髓早就被读书人研究透了,于是在某一天,有一位自称吕洞宾的仙人来到了北海草堂,说他与道有缘,相当有缘,于是收他为徒,顺便把正在一起扶乩的姚列生、赵栻也收了下来。

   由于师傅吕洞宾很忙,大约是着急回去参加哪位仙人的庆生宴吧,只教了三人二十多天,等陆西星掌握了阴阳调养的入门功夫以后就飞走了。

   此后,陆西星又“数遇真人”,吕洞宾陆续把内丹真诀全部教给了他,他也完成了《三藏真诠》一书。

   三年后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最好的朋友宗臣中了举人,第二年又高中进士,而陆西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名落孙山。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个大灾之年,“春蝗,夏大水,秋又蝗,食物草殆尽”,本来就揭不开锅的陆西星更没吃的了,只能从水里捞一种叫穗穧的东西吃。恰好,吕洞宾又一次来到了南村的万柳堂,为什么没有去陆西星的草屋不太清楚,但是这次来“法祖纯阳老师降予宅,授予地元”,传炉火外丹之法,推行阴阳双修大道,“以白变白,黄不可用,中有至精可作大丹”,大约这也是个转机,此后陆西星开始购田置业,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便专注于炼外丹的大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