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当道教遇上满清 6



前面讲过神乐观,这是朱元璋为管理国家祭祀、典礼而成立的一个机构,由于道士在斋仪方面比较专业,所以在里面上班的有很多道士。不是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嘛,古人哪有不信天不信命的,而敬天啊、祭祀啊之类的就显得特别庄重,也比较神秘,所以神乐观的成立为道士步入官场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清初时神乐观还在沿用旧制,满人皇帝想学汉人,礼乐方面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有点高深,暂时弄不懂就没有过多插手,里面依旧有道士按时上班,有事的时候一般也是道士主持,他们的待遇和普通官员也一致。

   到乾隆七年(1743年)时,乾隆开始对神乐观进行改制,里面的道士全部被清退了,留下来的乐官们也被要求保证不信奉道教,否则也会被辞退。经过这次重组,神乐观里最终留下了480人。

   不久,在太常寺的主导下,神乐观又经历了一次去道教化,里面的天师、文昌之类的神只全被请了出去,并且具有道教色彩的印信、官职名称等等也全部被取消重新设计,可以说彻底抹去了道教的痕迹。哦对了,神乐观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是个道观,所以被改成了神乐所。

   对神乐观的改变表明了一个负责国家祭祀、礼乐的重要部门完全和道教脱离了关系,在体制上和道教划清了界限,成为了一个国家体制内的普通部门,道士们再也不可能通过神乐观这条终南捷径进入官场了。

   接着,乾隆进一步加强了对道士的统一管理,管理机构沿用明朝旧制,中央设道录司,归礼部的祠祭司管理,大领导就是司长,下面设八位管事,分别是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和左右玄义,具体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府一级则设置道纪司,里面设有从九品的正副都纪各一位,州一级则设置道正司,里面有道正一位,县一级则设置道会司,里面设有道会一位。注意,这些是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官员,并不是道教机构,里面上班的也不是道士。

   另外,乾隆专门为龙虎山安排了一位提点,辅佐张天师管理道教事务,当然也算是朝廷对龙虎山的一种监督。

   通过这种从上到下的分级管理的体系,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把全国的道士们管理起来了,而且是把道士完全从体制内剥离出去,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纳入了国家的统一管理。

   制度有了,管理机构也有了,接下来是房地产方面的政策。

   顺治时期对现存的宫观并没有特殊的政策,总体上是保护为主,承认道士对这些房地产的所有权,不过对新建、扩建有比较严格的管控。

   乾隆接班后对建新寺观的管控更加严格,规定只允许修修补补,坚决不允许新建。之所以这么规定,原因是乾隆总感觉民间有一股喜新厌旧的不良风气,很多旧的寺观实际上还可以用一百年呢,就是因为小或因为旧了就想推倒新建,这是对土地和财富的巨大浪费。

   另外,乾隆还怕道士们借着修补道观乘机敛财,特别是那些较大的敕建宫观,如果有修缮的工程,必须要派地方官员去监管。比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丫髻山玉皇阁重修的时候,乾隆就派人去当监工。

   对于新建寺观的问题,虽然原则上是不允许的,但是事无绝对,所以乾隆要求地方官府要把好关,要严格审批。

   当然了,乾隆的想法是不错,不过下面人执行得就不是很好了,所以到了乾隆八年,干脆就正式下令禁止新建道观,这个禁令对佛、道二教,特别是对道教的发展影响还是相当大。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是限制道教的话,那么度牒的管理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就大了。

   从顺治后期度牒的管理就越来越严格,对于没有度牒的僧、道原则上要求回家种地,直到雍正时期,宗教管理的政策一直比较稳定,度牒发放的也不多。

   到乾隆时期,度牒管理进一步加强。乾隆认为和尚道士们天天躲在深山寺观里,大门一关,谁也不知道里面什么情况,万一藏污纳垢、伤风败俗怎么办。还有更可怕的,要是聚起一帮子绿林好汉,行反清复明之事怎么办,这些都得提高警惕,得提前预防,得好好管理,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道士的人数,越少越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