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当道教遇上变法



仁宗皇帝后是宋英宗,在位仅五年,三十几岁就崩了,其后的宋神宗和宋哲宗基本上都沿续了仁宗时期的宗教政策,道教规模也基本稳定,道士女冠数量一直保持在两万人左右。

   学者们经常喜欢用“积贫积弱”这个词来形容宋朝,貌似宋朝一直就是一个花架子,繁华的背后永远是弱小,永远缺钱。宋神宗赵顼接过大宋江山来以后,三冗(冗员、冗兵、冗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神宗感觉自己被巨大的包袱拖得快喘不过气来了,唉,怎么哪都要银子啊,我可是一国之主,怎么这么穷啊,心情更不好了。

   1069年二月,宋神宗接班后的第三年,为了富国强兵,启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历史上又称为熙宁变法,具体的变法过程、内容、影响和王安石的功过是非就不多讲了,道友们应该都了解,这里只简单讲一些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

   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变法过程中需要大量裁员。裁员在任何时代都属于砸饭碗的举动,后续如果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当时的做法是把变法中裁下来的官员们发配到了各地的道观里,至于哪些人被裁了就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了。当然了,并不是让他们出家当道士,而是去宫观里当个闲职,领点工资养老,所以道教在王安石变法推行中也成了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宫观里安置官员这件事还要从真宗说起,当时他不是修建了不少宫观嘛,同时还附送一批管理人员去打理,以示对道教的重视,后来逐渐就形成一个新的祠?制度。这些被裁掉的官员,或多或少的都有圈子有人脉有背景,势力也不容忽视,退休的老干部同样能发挥余热嘛,所以这些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这应该不难理解。

   感觉自己依然缺钱,很缺钱的神宗还进一步收紧、加强了披度制度,特别是僧人的披度,这样做既可以加强对寺庙的控制,又可以捞钱,一张度牒和货真价实的货币建立了对应关系,需要钱的时候发一批,和尚多了可以再收紧一些,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这种搂钱的办法不用人教,神宗自己就会运用自如。

   另外改革中的青苗法、免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国库收入,不过免役法在执行的时候,除了原来免役的官僚大地主们也得交钱以外,原来同样不用负担差役的寺院宫观也得缴纳一半的役钱,称为“助役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道教的发展。

   当然了,神宗在精神上、政治统治上同样是离不开道教的,虽然没有像真宗那样大修大建,但也修建了一些宫观,给一些高道加封尊号,至于祈福道场这是涉及国家的礼制肯定是要举办的。神宗招揽的道士中有一个叫陈景元,他在道学研究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陈景元曾经主持修编过《道德经》《南华经》《灵宝经》等道教经籍,与王安石等人交往密切,颇受神宗尊崇。

   神宗时期的科举制度同样深受道教影响,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以后,大家开口新政,闭口性命,谁都得读几本老庄,要不然和别人都聊不到一起。司马光说过:“窃见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喜诵老庄之言,出门见着个熟人,总得接着你探讨几句道可道,此风着实令人堪忧啊”。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科举应试中,考生们都喜欢引用老庄作答,考官也喜欢看这些答卷。当然,最初的时候老庄并不在科举考试之内的,后来出题的考官都开始在老庄中找题目了。

   1080年十月十六日,时任右街道录的张居善请示神宗说:“陛下,以后再招道官时,要适当严格一些,至少要考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和《南华经》这些经典经义,再口试科仪祝读,要不然一些混饭吃的都进来了,显得太不严肃了。”神宗一听主意不错,于是下诏宣布以后的道官招收要实行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推出,一方面加强了官方对道教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道教官办的背景,长远上看是更利于道教发展的。

   再说几句神宗时期的佛教吧。上一章提到了二程就理上论反佛,之所以反佛而并没有针对道教,二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从前面列出的数据上可以看得出来,相比有几十万僧尼的佛教来说,道教这一两万人实在是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太可怜了,所以二程的矛头主要是对准了佛教,对于道教虽然也是贬多褒少,但还会偶尔给个好评,这里也就不再详细展开说了,简单说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