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闲聊-第2/2页



    一般来说,没仔细研究过这时期历史,也就是知道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实际到了战国末期,此时中华大地上的国级别的政权也就是十几个。

    从八百诸侯缩水到十几个,可见相互之间的吞并是何等严重,虽然时间跨度数百年。

    春秋时期的很多事,后人看起来就跟看伪善的荒诞剧一样的,十分的不可信:

    宋襄公绝不半渡而击就是个很好笑的例子,双方之间打仗呢,这伙计非要等人家从河对岸从容不迫地跑上岸来,才认真的跟人家干架,而不是在别人最薄弱的“河水渡过一半时”发动攻击;

    晋文公与楚国之间的“退避三舍”虽说运用了一些计谋,也符合战术策略所要,但严格说起来,也是一种迂腐的做派;

    还有著名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兵强马壮的齐国进攻实力明显要弱很多的鲁国,这齐国非得先来个三通鼓正面进攻,从而导致自己一而衰、再而竭,可这要是换到战国,谁还用三通鼓声来通知你我要来进攻了,保不齐就是正面来个佯攻,然后突击队奔袭到鲁国侧后方,再来一个两面夹击,鲁国则必败,哪里还有什么机会让曹刿在那里论什么战呢?

    而战国时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合纵连横、千里奔袭、兵不厌诈、兵者诡也……等等,这些完全不讲规则、不论道义,我的规矩就是规矩的“国际交往方式”就都出来了。

    白起一战能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张仪可以对着楚怀王,把“六里地”忽悠成“六百里”,齐国甚至违背齐楚盟约,转而向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靠拢……,这要是在春秋时期,完全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何会出现这种天差地别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战国时期没有一个强势力量来平衡“国际关系”了。

    春秋前期,周王室作为宗主国,理所当然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平衡器,那时,无论是大诸侯国,还是小公国,都还在周王室的总体控制之下,谁要是敢越雷霆一步,周王室就有可能振臂一呼,号召天下诸侯共击之。

    周王室衰落后,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又实际上承担了周王室的使命,他们在继续坚持维持各国之间的平衡。

    到了东周,各大强国都想取周王室而代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战国七雄之中,每个国家都经历过至少一次变法改革。

    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

    楚国,“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

    韩国,“循功劳,视次第”。

    燕国,“公子无功不当封”。

    赵国,“功大者身尊”。

    齐国,“赋禄制”、“因功受爵”、“因才受禄”、“设爵位以待勇士”。

    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非《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但为什么最终只有秦国将变法改革措施坚持了下来,而其它国家却随着变法推动者的离世而人亡政息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