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此地竟是漕运终点-第2/3页



    哲荣问道:“这难道也是漕运码头?”

    施经纬想了想,说道:“应该是吧。当今漕运,大多南方来的漕船、商船,都在东便门码头停靠,运漕衙门行检验,收契税,人们都以为东便门码头是运河的终点,其实,真正的终点在什刹海,也就是这里。”

    说着,施经纬又指了指那个码头。

    高景行问道:“既然是漕运码头,那应是船来船往,人流密集,这里怎么这么冷清。”

    周文博补充道:“何止冷清,你们看,这码头破破烂烂,显然是很久没用了。”

    施经纬说道:“小弟闲来无事时,对比过元明清三代的BJ地图,元朝时,什刹海叫积水潭,也叫海子,浩浩汤汤,比皇城里的太液池大得多。到了明朝,积水潭改名什刹海,名字好听了,可水面却缩小不少。明中叶,什刹海周围广建稻田,以供宫廷和百官粮草所需,水面由此继续锐减,一个湖被分为三块,也就是西海﹑后海﹑前海。到了本朝,什刹海也就维持明中叶的水平,大不如元朝时。原本什刹海是比太液池宽广的,现在只有太液池一半大。京城人口浩繁,需仰给南方的粮食物材,毕竟什刹海乃漕运终点,所以康熙二十七年,朝廷下旨,疏浚什刹海,也就是要继续发挥什刹海漕运的作用。”

    听施经纬娓娓道来,另三人点着头,一脸的敬佩。哲荣轻叹道:“我还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无所不知,现在看来,方知是坐井观天,无怪乎施兄能进士及第,而小弟只能名落榜外。”

    施经纬摆摆手,轻笑道:“兄台言重了。三位应该都知晓,小弟喜欢探案,衙门又时常找小弟去帮忙。因探案的缘故,小弟才研究了京城各区域的布局和历史演变,所以才知道这些。也并非多么隐秘的知识,宫里、翰林院的藏书,与此相关的,汗牛充栋,随便调出一本,翻阅即知。”

    码头的旁边有几处小房子,木石所建,高景行指着那边问道:“施兄,这些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用的?莫非是储存漕粮货物?”

    施经纬摇头道:“不会是漕粮货物,运河上输送来的东西,检验登记后,会送到官仓,或是指定的库房,有专人看守。这些房子应是运夫临时居住和休憩之所。有漕运就会卸货上货,需运夫搬运。”

    过去看看便知!说着,高景行要过去探看,周文博拉住了他的手,说道:“景行,不用看了,经纬说是便一定是,他可是施青天施神探的传人,不会有错的。”

    施经纬可不敢顶着青天和神探传人的头衔,惭愧一笑,连称不敢。

    几人往里走去,佛龛后头有座寺庙,这寺庙很小,BJ城内古刹大庙甚多,单单是什刹海,其周边就有古刹十所,故又名“十刹海”,和这些古刹大庙相比,这处寺庙就显得极为简陋寒酸了。

    寺庙后是一片松树林,除了林间的乱草和砂砾堆,别无长物。

    周文博轻抚面颊,不停摇头道:“这里实在是看不出一点风水宝地的气象。”

    高景行也附和道:“虽不至于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可这里实在荒凉,很久没人烟了,既然是风水宝地,怎么会没人呢?”

    两人都以质疑的眼光望着哲荣,哲荣哈哈一笑,说道:“你们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高景行连问道:“你听谁说的?”哲荣回道:“灵虚子。”

    听到这名字,高景行和施经纬还在寻思这灵虚子是何方神圣时,周文博忽然大叫起来,另三人都是一惊,高景行还以为地上突然出现了蛇虫等物,所以周文博才大叫,他跳到了一边,再看地上,并无异常。

    周文博抱拳向三人道歉,说道:“周某孟浪,吓着三位兄台了。只因听到灵虚子的名号,太过激动,以至于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