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公子押中了宝-第2/3页



    两人闲聊着,走过了胡同,外面的街上,已站满了人,这是学子们的家人,多是来自京城中,有的提着水桶,有的拿着湿毛巾,在考棚里的九天,学子们一个个都变得臭烘烘的,这些准备的物件,就是给学子进行擦拭的。等待的人群中,施经纬看到了施浩。两人就此拱手告别,施经纬走向了施浩,李元龙则去往了附近的澡堂,到了澡堂外,早是人满为患,要排队才能进澡堂洗澡。

    回去的路上,施浩不停的问,公子考得怎么样?他很是着急,可施经纬却紧闭双唇,一言不发。见施经纬如此,施浩猜到,少爷是考砸了,也就不再问,低头叹气后,他又望向施经纬,正欲安慰,少爷,莫灰心,这次不行,三年后再来。这话还没说出口,施经纬忽然怪笑,施浩一下懵了,心道,少爷这是怎么了?

    更出乎施浩意料的是,施经纬哈哈大笑着,竟当街紧紧抱住了施浩,这街上人来人往,两个青年男子抱在一起,经过的人看到,都骂这成何体统?

    施经纬不停的叫着“施浩,多谢了,多谢了”,这更令施浩一头雾水,心想,少爷为何要谢我,有什么好谢的?

    施经纬为何要向施浩道谢呢?因为他受施浩的启发,押中了题。

    两汉有察举,隋朝以后有科举,无论察举还是科举,都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不同的是,察举需要地方官或权贵举荐考生,科举向天下士子大开其门,只要符合资格的考生就能参加科举。只要是考试,就会涉及考题,所以察举和科举,都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考生们都会去猜此次考试会出什么题,若是猜中了,事先就准备答题,那自然是先人一步,考中机会势必大增。

    在科举时代,押题、猜题更为风行。乡试和会试都是每三年一次,乡试在秋天举行,故而中举又称折桂,会试在次年的春天,考进进士的人,那就春风得意马蹄疾,踏尽长安花了。每一次的乡试和会试,因为皇帝或内阁辅臣不同,因为主考官不同,还因为每个时期的舆论和风向不同,考题都是不一样的,但可以综合各个因素,确定其范围和出题的方向。专门有一帮人就在做押题,他们长期和科场打交道,又一直研究着朝廷局势,他们出具的押题,有一定的前瞻性,当然这个也要看运气,有时主考官出的题非常生僻,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

    对押题此事,朝廷明面是反对的,但实际在默许,屡禁不止,那就任其自然吧。押题还产生了不少的生意,押题有贵有贱,因同时有好多帮人在经营此务,成功率高、名头响的题务机构所出的押题,就非常昂贵,有时能达到上千两,也有便宜的,二三十两即可买到,所谓便宜无好货,买此类押题,作用不大。

    被关在书房里苦读时,施经纬厌烦备考的书籍和一道道试题,就会开小差,去看探案和勘验之类的书,被施浩窥到,就会上来阻止,两人发生争执。一次又一次,施浩也烦了,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少爷那么喜欢探案,为何不将此次会试当作一个案子来研究,试着猜三场考试会出哪些题目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施经纬觉得施浩的建议非常妙,就真的发动他探案的思维,展开了假设、推理和剖析。

    除非能通过特殊渠道,提前买到考题,否则想完全准确押中或猜中题目,绝无可能,但猜中题目的大体范围和主要方向,这是有可能的。

    京城就在天子脚下,近水楼台先得月,施经纬对朝局和刚登大宝的雍正皇帝,还是有几分了解的。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千秋,但其晚年的弊政也是颇多,且已暴露出来,辅政大臣和朝野的有志之士都已看到,或公开上疏,或行密折,向康熙奏明。这些弊病,康熙未尝不知,因其已然年老,诸子夺嫡又趋于白热化,大事不断,小事庞杂,康熙是有心无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