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四书-第2/3页



火炮方面,则是陷入了“士卒缺乏知识无法学习基础炮兵操作”“军校生有知识但不愿意干炮兵”的怪圈,姜星火分身乏术,又没办法花一段时间培训第一批炮兵。

靖难勋贵们出身中下级军官,他们的子弟文盲率比较高,但洪武开国勋贵的子弟们普遍还是念过不少书的,所以眼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留几本最近编撰好的书,看看能不能靠这些军校生自己领悟一下。

近处望去,军校之中灯火通明,外围的税卒卫军营里的无数帐篷如同一片巨大的森林般,守护着中间的这些建筑。

这里,乃是大明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武学、军校!

校门前,竖立着两尊足有数尺高的汉白玉石狮子雕像。

便是二狮衔珠,四目圆睁,栩栩如生。

而那两个石狮子雕像前,站着一队警戒的军校生,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刀锋寒冽。

他们,皆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大明下一代的军官。

“国师大人!”

看见姜星火走近,军校生们纷纷行礼,声音洪亮整齐。

而这一幕落在王斌眼中,心中不由地有些讶然。

显然,祈雨过后,在勋贵子弟们的心目中,国师的威严已经初步树立了。

这些军校生虽然装扮算是行伍中人,但他们跟税卒卫的老兵相比,恐怕仍旧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跟国子监一样,大明皇家军官学校,虽然名义上的监正/校长不是皇帝本人,可他们都算作某种意义上的天子门生.朱棣之前不是没动过自己当校长的念头,但文官们在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凭啥皇帝这么偏爱军校,也没见哪个皇帝亲自担任国子监监正啊?

所以,现在军校的校长,是老资历的将军,淇国公丘福。

丘福的执教理念跟姜星火又不太一样。

好吧,这里又涉及到军校的教育理念问题,或者说,宋元武学以降,军官培养理念就是一坨屎。

按丘福的想法,军校生自然该是能抡大刀、举石锁的,至于什么韬略兵法,学学《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就行了。

而姜星火的教育理念则完全相反。

既然是培养军官,那么身体素质当然需要有所要求,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什么是最重要的条件?学习韬略兵法吗?

也不是。

那东西是给高级将帅学的,而军校生培养出来,是基层军官,未来大部分会长时间停留在中层军官这个阶段,是大明军队的骨干,但这些骨干,恰恰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这些高级将帅研究的东西,他们更需要的是指导他们策划、指挥具体战役和战斗的教材。

其他的步兵、骑兵的教材,姜星火没有这个能力编写,但是火铳兵和未来的火铳胸甲骑兵,以及炮兵,姜星火是有能力编出实战化教材的.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稍后可以一版一版地改进。

但现在军校里的问题则是,经过靖难之役的实战检验,“骑兵为王”的军事理念深入人心,骑兵瞧不起步兵,步兵瞧不起火铳兵,火铳兵瞧不起炮兵。

从抽调来的教师到下面的军校生,都是这个想法,思潮一时间难以扭转

税卒卫里的士卒,尚且能服从朱高煦的命令,转行当火铳兵和炮兵,那是因为税卒卫里,朱高煦说了算。

可军校里不是,姜星火虽然地位崇高,可话语权却并不高.此时的大明军中最讲究战功资历,姜星火一点战功都没有,凭什么让这些久经沙场的侯伯听你在军事领域指点?

靖难之役已经验证了,精锐骑兵包打天下,凭什么你让火铳兵和火炮兵骑到头上来?

伱说火铳兵和火炮兵未来多厉害没有用,得拿出真东西来。

偏偏现在,没有培训好火器部队的军官,又无法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这就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

这些事情,甚至不是靠朱高煦帮忙说话就能解决的,只能靠姜星火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偏偏又出了洪灾的事情,原本亲自训练一支火炮部队基干军官的想法被搁置了,姜星火只能另辟蹊径。

还好,姜星火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帮手。

副校长的办公室内,姜星火见到了他等的人。

“见过姜校长。”

很快,一个身穿扎甲,腰挂长刀,身材魁梧高大的男子走了出来,向着姜星火拱手抱拳,神态恭敬无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