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权下乡的终极武器-第2/3页



    “伱说的很不错。”

    姜星火肯定道:“那你们说,收税这件事,需不需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组织去做?还是说,让现在的去做就好了?”

    夏原吉答道:“现在中央有户部统筹收税,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布政使主管赋税。直接管理赋税的,布政使司下有税课司,府一级有也有税课司、税库司、河泊所只是到了乡一级,就需要里甲来督征粮赋了。”

    姜星火循循善诱:“也就是说,其实大明是有一套完整的、现有的课税系统的,只是这套课税系统触及不到乡和乡以下,所以你才会觉得‘士绅一体纳粮’执行不下去,对不对?”

    夏原吉隐约感觉,姜师似乎已经有了一套极为完整的思路。

    而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猎物循着一路诱饵,最终要掉到陷坑里一样。

    但是夏原吉此时当局者迷,哪怕略有警觉,也只能点头称是。

    “便是如此,乡和乡以下,朝廷只能靠士绅担任的里甲组织来收税。”

    姜星火复又问道:“那要不要建立一套乡以下的收税机构呢?”

    “不可能!”

    夏原吉几乎是脱口而出。

    任何一个对大明基层治理有过一点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明的基层,士绅与宗族混杂在一起,盘根错节,无从理清。

    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地微小,以至于大明的军队轻易便能把任意一处摧毁。

    就好似.拔毛。

    可他们的数量,也太过于庞大了。

    那么,大明能把自己所有的毛都拔掉吗?

    拔掉之后,又该如何抵御寒冷调节体温?

    拔毛都如此困难,更别说挨个挤开毛孔去植入另一根新的毛发了。

    大明,有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

    每个县,都按照地图上的地域,顺时针划分为数十到上百个“都”,“都”并不是行政单位,仅仅是便于标识的地域划分,相当于大明县级地图里的一个个小格子。

    而大明所谓的“乡”也不是行政区划,只是民间自发认同形成的地域概念。

    一个县,大约会有几个到十几个乡,平均值在六到八,很少有超过二十个乡的特例。

    那么按照每个县有七个自然乡来计算。

    大明就有九千九百八十九个自然乡,取整数,约等于一万个自然乡。

    一万个自然乡是什么概念?

    一旦设立对应到某个乡的具体收税机构。

    那么这个乡级收税机构哪怕只设置四到五个办事人员。

    这个新增机构。

    总数就已经超过了大明帝国的官员人数!

    是的,没看错。

    大明帝国正式在编的官员队伍,到了建文末年永乐初年,也“不过是”四万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大明下定决心皇权下乡。

    大明必须要养活跟现在官僚体系人数几乎一样的一套新班子。

    这套新班子就算薪资低廉,当乘以四到五万后,依旧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那么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就必须衡量一下。

    为了更好地收税,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额的支出,多收上来的税,能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赔本买卖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