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条件-第2/5页



也就是说,大明既要维持安南国国内的整体稳定,也要给陈天平留一些反对者,除此以外,在文官和武将中,也要扶持一些亲明的势力。

文官方面,自然就是这些在征安南的战争中,投降了大明的安南国的中高级文官。

而除了这些人,其实在文官里,陈天平自己也没什么心腹,朝堂上,大多都是胡氏父子清洗过后遗留下来的,别说对陈朝没有忠诚度,就是对胡氏父子,也没啥忠诚度,更别提陈天平这个血统颇有些说法的陈朝孽孙了。

而武将方面,由于现在的安南**队,骨架是由之前明军收降的安南国部队改编而来的,并且补充了一些新兵,既然是由明军进行训练整编的,那么自然也少不了明军对于这支新的安南**队施加的影响力。

除了这些,就是保证大明的商品,在安南国境内的自由流通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而言,只要剿灭地方匪患,基本就足够了。

毕竟安南国的朝廷,是跟大明签了自由贸易契约的,不禁止大明的商品,通过清化港进入安南国内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安南本土规模不大的民间纺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自然被彻底冲垮了,但对于安南国内的当权者和地方豪强来说,却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事情。

因为大明的商人,只负责把货物运输到安南国的港口,至于深入尚处于部分战乱状态的安南国内陆进行分销,则是安南国国内权贵们委托的安南商人进行的,而这些安南商人,作为一级分销商,会在各个城池州府,将货物进一步分销给在当地占据实际统治地位的地方豪强们作为二级分销商。

实际上,大明的商人当然也想深入安南国内的内陆,把这些包括商道和分销在内的利润,一口都吃下去,但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他们办不到。

除了治安因素以外,大明商人刚刚获得官方的海外贸易批准,整体势力偏弱小,而随着明军舰队的征服,他们又获得了远超自身销售能力的市场,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分销模式。

但这种分销模式,无形中也恰好缓解了大明与安南国内势力的矛盾,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赢。

李景隆一路寻思着,汇合了大股部队以后,上千骑兵,开始向升龙府方向前进。

当然,李景隆这次外出狩猎也引得了许多升龙府内的民众围观。

他本想低调行事,但耐不住那些民众太热情了。

在这之前,因为与占城国等周边国家的连年战争,安南国内的民风相较于其它王朝要彪悍很多,更加崇拜武力与军功。

而这种有些畸形的崇拜,现在随着明军的军事胜利,转移到了明军身上。

尤其是当安南本国人发现明军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让他们生活条件变得更差,而是开始四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有大量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随之涌入。

虽然这些棉纺织品会摧毁安南国内相应的产业,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安南国的普通百姓来说,就目前的实际生**验来看,却是明显利大于弊的。

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输入的棉纺织品,虽然经过了海运和内陆分销等环节,但价格依旧显著低于因为手工成本而始终价格不算低的安南土布。

并且,大明的棉纺织品,不仅在价格上低廉,在质量上还高出安南国的土布不止一筹,因为大明的棉纺织品,都是统一选择原材料并且进行流水线生产的,质量还非常稳定。

除此以外,大明的棉纺织品花样还很多。

毛巾、被单、长衫、裙子、内衬.可谓是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大明制作不了的。

对于安南人来说,他们花费很少的费用,就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赚了的。

总之,因为生活待遇并没有变坏反而变好,而这些驻扎的明军,军纪还算严明,没有出现频繁地、大规模地对本地居民的骚扰事件,而且帮忙剿匪的同时,还在不断撤军,因此安南国内的民众,并不算讨厌明军。

在大力度的宣传下,安南国内的百姓,有**成都认为,明军是来帮助他们推翻篡位暴君的统治,恢复国内秩序的。

至于剩下的那一两成,除了本能地讨厌明军的,就是一些有识之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