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涟漪-第2/5页



    “什么?”

    “弄钱。”

    胡季犛的这个回答,其实有些出乎胡元澄的意料,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两人在不同视角,看到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

    “不是说这姜星火乃是一代儒宗,学识最为广博吗?”胡汉苍疑惑问道。

    看着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胡季犛无奈笑道:“若只是一个大儒,焉能登上如此高位?实话跟你说了吧,这姜星火怕是十年内能给大明弄出来的钱,大明收农业税,一百年都收不出来!我是当过国的,也细细反思了当日姜星火跟我说的那番话,在对比着大明的这些事情,才愈发觉得,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胡元澄不懂这些,倒也无从评判,而胡汉苍对经济更是一脸懵,好吧,这父子三人要是但凡有一个能明白的,安南国的经济也不会被他们玩崩溃就是了。

    胡季犛鸡同鸭讲,这些日子的体悟,反倒无从开口,着实气闷了刹那。

    不过胡元澄倒也晓得尴尬,连忙转移话题道:“最近听说大明的士林中议论纷纷,父亲大人可知晓什么消息?”

    “无非就是些怪话罢了,以我观之,有理有据的都甚少,都说大明儒学是最繁盛的,可现在看来,不过尔尔。”

    胡季犛说的倒也不都是吹牛,毕竟他的水平确实很高,在安南的思想界第一的水平保持了很多年,是独一档的存在,如今随着元末明初那批儒者的凋零,就像是大小年一样,大明的思想界也进入了小年,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不算多。

    说着,胡季犛把这些日子在《永乐大典》编修组听到的话挑比较有印象的,又复述了下。

    纯粹阴阳怪气的,那就是“颇见推许,亦有微词(我不服但是我捧杀)”,“老宿推服,末学惊骇(我们不敢说话罢了,座下年轻人代表我们反对)”。

    有些条理的,那就是“一人之派不应自歧”,也就是不认为存在“两个孔子”这种现象。

    至于稍有论据的,则是认为“将孔子的学术谱系按经文专项来分,两汉确实存在,但要是按地域来分为燕赵、齐鲁,则是大谬,又非《明报》之武侠小说划分派别”。….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但他们说话没用。

    原因也简单,有骨气你修《永乐大典》别领钱署名啊!

    “《永乐大典》这第一卷,就快要修好了,盛世修书,大明的国力,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

    胡季犛一时感叹道:“非止是《永乐大典》,这注六经,同样是靡费巨大的工程,安南怕是一个都支撑不起来,你们说,若是没有姜星火弄得这些钱,便是大明,又能禁得住如此花费吗?一年折算成白银有几百万两,真是想都不敢想。”

    两个儿子都有些默然,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

    尤其是跟被打退回了半封建社会的安南国不同,大明还在前进的道路上高速狂飙着。

    虽然不知道这台战车会最后超速解体还是平安停下,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挡在前路上的事物,都会被碾成齑粉。

    那么,驾车的姜星火在干什么呢?

    此时姜星火正在探望光荣负伤的解缙同志。

    解缙躺在病榻上,嘴唇有些苍白,见姜星火亲自提着两袋米来慰问他,挣扎着就想要坐起来。

    “国师!”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慰问时。

    当着手下《明报》记者们的面,解缙声音洪亮地表示,还能再为大明奋斗五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