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



好好好!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我大明怎可能无这般血性男儿?

 朱棣昂然睥睨,俨然是心中有所触动。

 大明养士三百年,在家国危难之际,终究是有人肯站出来,不做那头皮太痒的亡国之奴的。

 十万人慨然赴死,如何称不上一句阖城忠义?

 这十七朝人物里,就没有他朱棣的一份吗?

 虽不能见,与有荣焉。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英雄也。姜星火亦是感叹。

 正是有了这些硬骨头,有了这些脊梁的存在,方才有了第二次驱逐鞑虏。

 若是人人都如钱谦益孙之獬那般得了软骨病一般卑躬屈膝,又何谈巨龙重新飞腾呢?

 人的骨子里,总该是有几分骨气,有几分自傲的。

 否则的话,岂不是真成了西洋史学家宣传的,没有他们这些优秀者的帮忙,其他国家不可能进入文明?

 在姜星火看来,纯属狗屁!

 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质变,不过是量变积累到90100时,需要有力量推一把,按下那个质变的按钮,这与哪个国家有什么关联呢?

 不过是胜者成为王侯后,书写下来粉饰自己的言论罢了。

 如果非要说有关联,那也是船小好调头。

 或者说,同样是文明质变,在体量跨过了一个相对门槛后,反而是体量越小的国家,越容易把这100点积累满。

 而体量越大的老大帝国,反而不容易积累满。

 所以,在工业时代莺歌蓝能起飞,其中有一部分因素,不是因为本身的文明程度高,也不是那里的人们有何特异之处,而是因为农业剩余能供养起手工业分离发展的基数低。

 而同样,为什么南宋和元朝,只在江南发展出了分离后的手工业?

 还不是因为其他地方连吃饱饭都费劲,根本没有那个条件,把手工业从日常的制造与生活中分离出来嘛。

 朱棣扼腕叹息:可惜朕不能如姜先生一般于历史长河之中穿梭,否则的话,亲眼见一见这位阎典吏,与之对饮,方不负胸中意气!

 可惜如此人才,竟然只是一个区区典吏,朕若是

 朱棣本想说,问姜星火这阎典吏籍贯,留一道诏书于子孙后代帝王,将其重用,可这个念头甫一浮现出来,朱棣便知道,自己有些上头了。

 二百年的历史进程,现在只需要稍加拨动,以后就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怎么可能还做得数?

 更何况,若是一代代传下去,被人知晓了,只要叫这个名字就能得功名富贵,那个地方岂不是要多出很多个阎应元来?

 所以,朱棣哑然失笑,摇了摇头。

 思绪回转,想起东林党想起流寇想起女真人朱棣不由地由衷感叹了一声。

 崇祯,朕的这位子孙,难啊!

 朱棣看向了姜星火,问道:可是既然北京不可守,为何不南迁呢?朕固然有意迁都北京,可也绝不会规定后世儿孙,到了国祚存亡之际,还不能南迁吧。

 这便是朱棣自从内阁一事后,晓得了自己的许多决定,都有可能给子孙后代造成恶果,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味了。

 姜星火反问道:那陛下还记得,当日画船之上,我所预测的未来里,于谦说过的那句话吗?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眸,思绪回到了那日。

 几息后,朱棣用疑问的语气说道:南迁者,皆可斩?

 不错!

 朱棣再回想起了昂着小脸的那个倔强小孩,不由地有些唏嘘。

 这句话若是从于谦的嘴里说出来,真不奇怪。

 所以往后形成了一条无形红线,我大明后世皇帝和大臣,都不敢主张南迁了?

 非但如此,而且在我预测的那个未来里,除了最后一次京师保卫战,其他时候遇到入寇,朝廷凭借着坚城,加上召集勤王军,京师都顺利守下来了。姜星火答道。

 朱棣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说,在不确定会不会跟以前一样,能守下来的时候,没人敢主张南迁。

 朱棣话锋一转。

 不过,这崇祯作为朕的子孙,倒也还算有骨气,自我了断,既没有受那白衣负荆之辱,也没有沦落到徽钦二帝坐井牵羊的地步,不辱我大明风骨!

 姜星火闻言,微微颔首。

 在我看到的未来,大明自洪武起至崇祯,经二百七十六年,无汉唐之和亲,两宋之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当风骨二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