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鸡同鸭讲-第2/2页





    “沈兄出身官宦世家,没接触过生意场,所以不明白这做生意的苦。”李仙叹了口气解释起来。

    “别的不说,就说这粮行吧,广州本地人多从事商业,粮食都要从外地运过来,因此要靠外地商人从远处贩卖过来。

    本来,这外地粮商到了广州,把粮食直接卖给百姓,钱货两清,这是最简单的,偏生中间有太多必要的环节。

    外地粮商把粮食运过来后,不能直接发卖,必须要到本地牙行报备,这也罢了,偏偏牙行要求粮食必须通过牙行才能出售,更离谱的还要粮商把粮食存放在牙行指定的仓库里,不然不给出售的资格。

    结果,牙行为了赚点保存费,就要外地粮商把粮食在牙行仓库里存放三个月到六个月,原来还是新米,一下子就变成陈米了。

    等过了这道坎,粮食也不能直接到老百姓手里,还得由广州粮商接手,然后按照粮行的要求,要么只能在东边卖,要么只能在西边卖,就是不能窜货,否则要重罚的。

    在这期间各个衙门的孝敬,还有广州本地商人必然要压货款,等到粮食全部卖完后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慢慢给外地粮商结账,就免不了的。

    本来,如果有大一点的粮商,本身在广州有店铺,自己到外地购买粮食又在自己店铺出售,倒是可以减少很多环节,但是朝廷担心粮商做大,粮行也担心管不过来,竟合起伙禁止这种行为,使得数百年来都是依靠外地商人收集粮食过来,然后在广州被本地粮商和衙门、牙行盘剥一圈的模式。

    不说这些,就是要运转两室的时候,还不能让商人自己雇人去,必须通过官府指定的脚行去,不然要被拉到官府打板子的,这必然又要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的。

    如此一来,粮食运进来不能痛痛快快卖出去,要在广州先待个好几个月才能被百姓买走,粮商还要付出很多税款和费用等,还要花大量时间跟各个衙门和行会周旋,这粮价就必然高企,降不下来。

    沈兄,我说了这么多,你明白了吗?”李仙停下话头,真诚地看着沈葆桢。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