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砥砺锋芒-第2/3页



    诸葛亮抚着刀身,缓缓道:“这是当年徐州被屠,我随叔父逃难,想要南下徐州,结果在路上,和护送曹嵩的徐州军张闿在费县遭遇了。”

    “那张闿意图不轨,想要在费县城内将曹嵩杀死,同时一并将逃难的上千琅琊百姓灭口。”

    “逃难的路线是我的主意,却因我学艺不精,没有算到张闿这支军的变数,将家中诸人陷之于绝境,当时我死的心都有了。”

    黄月英听了,恍然道:“怪不得后来夫君对观星这么执着,但天下之大,变数太多,又有谁能料到所有人的动向?”

    “妾觉得夫君对自己过于苛责了。”

    诸葛亮微微摇头,“失算就是失算,我也一直拿此事鞭策自己,以为警醒。”

    黄月英好奇道:“夫君最后如何转危为安的?”

    诸葛葛亮道:“是凶虎。”

    “他如未卜先知一般,从冀州出发,带数百军马,准确的找到了费县,而且他正是为曹嵩而来。”

    黄月英听了,惊讶道:“从冀州出发?”

    “这就有些意思了,要不是其事先知道风声,或者此事就是其谋划,妾真的想不通,他是如何千里奔袭,找的如此之准的。”

    诸葛亮点头道:“没错,我至今也没有想通。”

    “只能用其手下有观星高人来解释。”

    “一番交战,他杀死了张闿,救出曹嵩,然后送还给随后赶到的曹军,免去了曹军再次屠城的借口,也救下了在场数千百姓。”

    “我欠了他一份情,也感激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拎着环首刀,走出屋外,黄月英见状也跟着走了出去,好奇道:“什么道理?”

    诸葛亮转身道:“这把刀,是我在费县死去兵士身旁找到带回来的,作为对自己的警示。”

    “人难胜天,但在命数面前,谁都会想要反抗的。””

    “叫天不灵,叫地不应,那能依靠的,只有手里的刀了。”

    “乱世之中,更是如此。”

    “所以这些年间,我不仅研习文韬武略,更是时时刻刻亲身种地,强健身体。”

    “又日日吐纳呼吸,长啸通神,毕竟这是最后的自保手段。”

    黄月英听了,恍然道:“怪不得夫君时常做虎啸龙吟之声!”

    诸葛亮哈哈一笑,“琅琊郡自古属于鲁国,那可是出过孔子的地方。”

    “其足蹑郊兔,力招城关,乃是吾辈文人楷模呢。”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中载孔子“足蹑郊兔,力招城关”,是说孔子不仅比兔子跑得快,力气大到能举起城门的门闩。

    城关,就是诸侯国都城的门闩,据记载有八百多斤,人能举起来,显然是有些夸张,毕竟秦武王举的鼎才五百斤。

    但考虑到孔子父亲是鲁国三虎将之一的叔梁纥,其身高就有十尺,不仅文武双全、勇猛强悍,更是天下闻名的大力士,曾有过举起千金闸的记载。

    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在那个时代,这对父子不一定比寻常武将差了。

    而且按照《礼记射义》记载,孔子箭法精准,能射天上飞鸟,每次公开射箭,围观者众,甚至会阻塞道路,除此之外,孔子会驾战车,亲身上阵击败过公山不狃的叛乱,所以其倡君子六艺,也是理所当然,毕竟这都是他亲力亲为实践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