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徐王庙-第2/3页



  不得不说,还是文人对付文人,更具有奇效。

  朱棣脸上笑容更盛,“解学士果然懂得地方上的事情,那你说说,朕要收回这些田产,如何呢?”

  解缙微微摇头,“陛下,要让臣说,只怕不行!”

  “不行?你刚刚说的是头头是道,现在又说不行,你是什么道理?”

  解缙道:“启奏陛下,这些田产收上来,要如何分配,这是个难题。而且即便到了国库,能不能拿出来兴学,又是一个难题。就算这都解决了,朝廷也找不出那么多先生。”

  朱棣认真思忖了一阵,这才说道:“那你打算怎么办,有没有妥当的办法?”

  解缙道:“陛下,臣思量再三,觉得只有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什么意思?你直说吧!”

  解缙道:“臣是这么想的,地方的庙产、族田、学田,悉数交给地方衙门,并且以此兴学……不拘门第,不看出身,所有孩童,皆是一般不二。只要交少许束脩,就可以读书。”

  解缙进一步解释道:“这么做,肯定有些大族不甘心交出田产,一些地方衙门也未必愿意得罪人。但朝廷可以派遣钦差,下去巡查……然后将兴学事宜,纳入吏部考评,办事不力的地方官,立刻罢免。”

  解缙抬起头,看了看旁边的蹇义。

  这位蹇天官微皱眉头,良久沉吟,才从嘴角挤出两个字:“可以!”

  没错,这个建议属实可行。

  像朱棣那样,打算充实国库,这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族田学田之类的,相比起整体田亩,还是少的,除非能重新编写黄册和鱼鳞册,明确丁税和田赋,不然根本收不上来。

  如果非要做,大功干戈,就会像夏原吉讲的那样,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解缙的意思,咱们退一步,不要想着充实国库的事情。

  先把心思放在地方兴学上面。

  那些乱七八糟的族田、学田、寺田,全都转给地方。

  让地方来办学。

  然后朝廷监督地方衙门,让他们去办。

  办得好了,有赏赐,办不好,那就挨罚。

  这样一来,等于把矛盾转给了地方衙门和地方豪绅。让他们去斗,朝廷居中调解。

  所说不可能铲除所有弊病,也不可能把每一文钱,都用在兴学上面……但就算有一半,甚至三成用在刀刃上,能多培养百万读书人,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而且这么干还有一层好处,地方上真正穷苦的百姓,他们也不是不想让子弟读书,只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财力。

  现在朝廷站出来了,逼着地方衙门去办学。让地方官吏从豪绅嘴里抢肉吃,肯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这么一算,朝廷,地方官吏,普通百姓,三者隐隐又站在了一起。

  最终的结果,还是孤立地方士绅豪强。

  简单盘算一下,就能看出,胜算极大,机会不小。

  徐景昌意味深长看了眼解缙,这家伙还真是不简单,他必是早就盘算过了。此事不影响户部岁入,甚至还会增加吏部的权柄。

  蹇义和夏原吉都没有理由反对。

  而且他也准备把握了朱棣的心思,这一次的目的,并非是增加岁入那么简单,而是要打击士绅豪族。

  解缙准确把握了天子心态,开出的药方,自然是无往不利。

  朱棣笑了,“很不错,解学士,你前些时候中了毒,现在可是恢复了?”

  解缙道:“多谢陛下关怀,臣已经恢复了。”

  朱棣笑道:“很好,你为国操劳,着实辛苦。朕加你太子少保衔,赐麒麟服。”

  解缙的心猛烈一跳,还是立刻平静下来,跪倒磕头,拜谢天恩!

  徐景昌当初接任通政使的时候,朱棣给了个太子太保衔,让他压了六部尚书一头。

  这次给了解缙太子少保衔,只是正二品,远不如徐景昌,但有了这个衔,也就意味着,解缙在品级上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了,至少不必低人一等。

  朱棣的赏赐,想来都是及时到位。

  徐景昌只是白白见证了解缙升官,没用出手,就把事情给办了。

  还真是有点寂寞啊!

  从金殿出来,解缙急匆匆赶过来,“定国公,下官今天没有唐突犯错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