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贼船的南孔-第2/3页



    孔议好奇道:“定国公,你有什么打算?”

    徐景昌笑道:“我想到了一些事情,比如替岳武穆建庙……将岳武穆的事迹编入书中,刊印之后,免费发放给天下百姓。还有文丞相,也要这么办。”

    刊印书籍,这是解缙负责的,在里面增加一些内容,不算是难事。

    孔议听得连连点头,“定国公此举,当真是振奋人心,实在是妙计。”

    徐景昌含蓄一笑,“孔公,这也不过是略尽绵薄而已。距离真正扫荡胡风,恢复华夏气象,还差得太远。我想着还要修建英烈祠堂,放在北平,也就是昔日的燕云之地。两宋三百年,不曾光复燕云,是天下无数有识之士的终生憾事。陆游、辛弃疾,他们一生都在想着,光复故土,结果只能含恨而终。如今在北平建立英烈祠堂,纪念收复故土的功臣,又在祠堂周围,另外修筑庙宇,纪念岳武穆、文丞相,还有无数忠义之士。正本清源,就从此事做起。孔公意下如何?”

    孔议忙点头道:“自然是极好的,草民佩服定国公的心胸格局。”

    徐景昌笑道:“既然如此,我想请孔公去北平主持修庙祭祀事宜……”

    听到这话,孔议立刻就要拒绝,可徐景昌摆手,拦住了他。

    “孔公,你的担忧我知道,南孔让爵,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不愧是圣人后裔,天下表率。你怕一旦答应了出仕,就会和曲阜北孔发生争执,到时候孔氏子弟内斗,让人贻笑大方,败坏了圣人之家的名声。””

    徐景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孔议的心坎上,“定国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强人所难?”

    “不,这只是事情的第一层。”徐景昌道:“是非不能混淆,过去的教训不能忘记……你们孔氏一门也和华夏万千百姓一样,遭逢劫难,九死余生。如今大明立国才三十余年,有些事情,我们不做,再过几十年,想做就晚了。”

    徐景昌站起身,将朱棣的御笔请过来。

    “孔公你看,这不是给你们孔家的,而是奖励所有在神州陆沉之际,尚存忠义气节的英雄……正是这一口气在,咱们才能重新爬起来。自古以来,由南而北,一统华夏,除了我大明,没有第二个。正是因为教训惨痛,有切肤之痛,才能不避刀枪,不惧死亡。前赴后继,舍死忘生。燕云之地,千里沃土,每一寸土地,都有忠臣义士的血啊!”

    徐景昌激动道:“孔公,你顾念孔氏的情分,圣人的名声,我很钦佩,也无可指责。但我想请孔公能稍微再思量一下。想想三百多年,华夏的苦难,想想后世子孙,要怎么避免重蹈覆辙。你们孔氏传承至今,德昭日月,天下之望。站出来,就犹如当年背负三宝,毅然渡江的先人一般,替百姓做点事情,也告慰南渡之后的历代衍圣公,孔公还有迟疑吗?”

    听着徐景昌的这番话,孔议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压抑在心中的不平之意,喷薄而出,难以阻挡。

    这话说得太好了,简直不能更好了!

    孔府南宗本是随着南宋渡江的,他们选择了追随汉家王朝。

    试想一下,如果赵宋稍微有点出息,能收复故土,衍圣公的位置是谁的?

    毫无疑问,只能是南孔的!

    就算他们不要都不行!

    可惜的是赵宋没本事,输了辽国,输金国,输了金国输蒙古,最后没得输了,把天下都输了。

    南孔也是押错了宝,还有什么脸面回曲阜?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忠义气节的坚守。

    其实他们也不算输了,大元朝终究没有长时间坐拥江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