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你管这叫罢官?(三更到,新年妙)-第2/3页



    要知道这可是明初,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后世,寻常交易,是禁止用白银的,一个妓女却敢用白银标价,摆明了就是个达官显贵准备的。

    杨荣也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动心了。

    什么江山朝廷,什么辅国治民……哪里比得上跟这么一个可人儿说说话,谈谈心。

    有个小曲是怎么唱的……面对面的坐着,我还想你。

    没错,就是那种感觉,明明四目相对,互相看着,可是心里头还是装满了小佳人。

    杨荣几乎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勉强抵御住了诱惑。

    而且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大明赋税最重的一个府……没有之一,大明朝廷极端防备苏州。

    通常苏州人是没法进入户部的,而且派往苏州的官吏,也多是和当地没什么瓜葛,为的就是顺利征税。

    杨荣就利用了这点,他先是和朱高煦合作,推行借贷,赢得一部分百姓的支持。

    随后就公布可以用宝钞抵偿田赋。

    虽说他没有直说废除火耗,但既然准许用宝钞,要是收火耗太过分,大可以把粮食换成宝钞,交给朝廷。

    这样一来,苏州当地的官吏收入锐减。

    最重要的财源没了,消息公布的第二天,苏州府衙,一个人都没有。

    官吏悉数请假,只留下杨荣一个人。

    虽说大明朝不缺当官的,但杨荣只是个内阁学士兼任苏州知府,他没法调动这么多人填补缺口。

    被逼无奈,杨荣只能宣布,给苏州官吏也增加津贴,大约相当于俸禄的三成。

    这下子才有人回到府衙做事。

    杨荣也学聪明了,他果断提拔了几个听话的小吏,授予权柄。

    又惩办了几个刺头儿。

    恩威并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算勉强把国策推了下去。

    苏州的问题解决了,松江、常州、镇江,也都迎刃而解。

    这几位内阁学士本事能力过硬,又都顶着圣旨来的,还是南直隶,天子脚下,尽管阻力重重,但也都算有个不错的结果。

    “回陛下的话,苏松常镇四府累计发出宝钞贷三千万贯,仅仅是利息税一项,就有九十万贯……这还只是小头儿,宝钞推行,商贾往来方便,增加的商税何止百万。”

    夏原吉侃侃而谈,“浙西遭了水灾,朝廷调拨粮食,又鼓励百姓,改种桑树……进展神速……汉王殿下过去两个多月,已经有五十万亩的田地,改种桑树。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明年可多增加三十万匹丝绸,能拿到海外出售,一匹绸缎至少在十五两以上,差不多又是五百万两银子!”

    夏原吉一路算下来,朱棣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强烈。

    其实老夏还有一项没算,那就是超发的宝钞。

    这一项丝毫不少于增加的税收。

    而且由于很隐蔽,不易觉察,用起来十分顺手,朱棣表示相当满意。

    户部这一关算是过了……紧接着是刑部,眼下刑部还在处理李至刚的案子,牵连进去的官吏何止百人,又有地方大户。

    “回陛下的话,刑部坚决肃贪,绝不手软。”郑赐信心满满,介绍了所办的几个大案,朱棣也无话可说。

    工部、兵部、礼部、督察院、大理寺……所有的衙门,都对朱棣有所交代。

    很快最关键的部分也就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