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电影杀青-第2/2页





    而剧组人员对王勃这位年轻导演的看法,也随着拍摄的深入,随着他“才华”的展露慢慢的从最开始的些许轻视到最后深深的敬佩和佩服起来。因为这位“小导演”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看他给演员们说戏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导演在拍戏的时候,虽然有剧本可依,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个参考,在真实的拍摄中,导演,演员,都可能对剧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或者对一个镜头,一个画面进行不同演绎和不同的尝试,以期得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很多时候,对剧中人物的形象,导演虽然有一定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不是每一次都清晰无比,有时是模糊的,他自己也不太清楚,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有等演员们演一遍之后再来看表演的内容跟自己脑海中对这一角色的定位匹不匹配。如果不匹配,跟想象中的差得太远,那就只有再来,让演员们一遍又一遍的尝试。

    有时候,演员们一遍一遍的NG,可能并非演得不行,而是导演自己心头对角色没有准确的定位,自己也搞不懂哪种效果最好,于是只有折磨演员,让演员们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下去了,然后美其名曰,老子精益求精,要求严格。但被折磨的演员们心头则会想:

    反正剧组里你导演权力最大,你说是就是喽。

    然而,在王勃的剧组,演员们以及周围的工作人员们却吃惊的发现,这王导,尽管没什么导演的经验,甚至一开始还闹一些低级的笑话,让他们好笑又不敢笑,但对方对戏中角色的定位,却异常的清晰而精准。每个角色,在每一个场景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包括神态,他都能用清晰、准确,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述出来。

    有时候,为了加强说明的效果,更能为演员们理解,他甚至亲自跳下场连比带划的示范,尽管因为非专业演员的缘故其本人的演技并不咋滴,甚至让他们发笑,但却让一众演员们,包括龙套和配角,都十分轻松的明白了解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如何精确的去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总之,王勃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尽管在具体的导戏过程中因为经验的缺乏在很多方面还稍显稚嫩,但是,他对剧本的深刻了解,对剧中人物精准的把我和刻画上却了如指掌,无人能及,仿佛整个片子,每一个角色,包括配角都活灵活现,活生生的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似的。

    《疯狂的石头》在经过近五十天的紧张拍摄后,于2005年三月的最后一天,电影终于杀青。

    电影杀青后,接下来便是后期制作,这个,王勃全部扔给了宁好,让他先琢磨着,至于他,则需要临时抱佛脚,参加对整个外语学院的英文系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一次考试,TEM-8,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