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记忆闸门打开了



刘娜,是唐宁县一中74届的毕业生,父亲是唐宁县委副书记。

两年前那个夏天的一天上午,来自江宁省城宁州一中的74届毕业生贺凡,同从省城一块儿来的宁州二中的邱明、三中的潘杰、五中的范丽等一行人,正向着唐宁县知青办走去。

一路上,只见唐宁县城的大街小巷挂满红色横幅标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到祖国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

“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

……

当几个人来到县知青办门口时候,只见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一辆披挂着大红花整装待的大卡车,正停在唐宁县政府大院门口。

县知青办所在地是三间砖瓦平房,紧挨着县政府大院。

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像是县政府原来的车库改建的。

“这欢迎仪式也太隆重了吧,你们看,还有专车等着送咱们呢。

唐宁人民太客气了,太热情了……”潘杰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向前方那辆敞篷大卡车招手。

只见大卡车边上站着二十几位刚从县知青办出来的知青。

站在卡车上的两个年轻人正接过车下的人递上来的行李。

有些人已经开始登车了。

范丽兴奋的挥舞着双手,高声喊道:“喂!知青战友们,我们来了……”

只见一位身材高挑、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短发女孩儿,从正准备上车的人群中走了过来。

她热情的对范丽说:“你好,我叫刘娜,请问,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时候,一旁的贺凡站出来说道:“你好,我们几个都是从省城宁州来的知青,昨晚八点多刚到唐宁县城,今天上午吃完早餐就赶过来了。”

接着,贺凡将省城来的知青一一给刘娜做了介绍。

听贺凡这么一说,刘娜看了看从宁州来的几位知青,然后把目光停留在贺凡身上。

接着,她对贺凡微微一笑:“不知道你们昨晚到,本来应该让我们唐宁本地知青为省城来的知青尽一份地主之谊。

等下回有机会到县城的时候再补吧!

对了,还没报到的吧?我带你们过去。”接着,刘娜转过身对身后的知青说:“大伙儿稍等会儿……”

刘娜看着贺凡:“你们也是到天源华侨农场插队的?”

贺凡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回答道:“天,天源?不!我们是去坪乡知青农场的。”

刘娜笑着说道:“不好意思,误会啦!我以为你们也是去天源华侨农场的。没事!不管去哪儿,知青都是一家人。”

“看样子,你是他们几个的头?”范丽看着刘娜问道,又指了指卡车边上的那些知青。

“谈不上什么头,在县一中的时候,我是高三的团支部书记。

这批知青除了县一中十几名同学,还有不到十名是县二中的。

县知青办就让我暂时做这批知青的临时召集人。”

潘杰在一旁对刘娜说道:“不是!闹了半天,原来咱们不是一块的呀?我以为那辆车子是接我们的……”

“那是天源华侨农场的车,今天一大早赶到县城,专门来接天源农场的知青……”

在交流中,贺凡他们几个才知,刘娜和那二十几位都是去天源华侨农场的插队知青。

天源农场是五十年代成立的华侨农场,农场职工主要是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

距离唐宁县城六十多公里,以果园种植为主。

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比较完善,六十年代后期逐步开始接收来自省内各个城市尤其是唐宁县的知青。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刘娜带着着贺凡一行人刚进入知青办,就冲着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问道:“张叔叔,我能申请改到坪乡知青农场插队吗?”

看着眼前这位县委副书记的女儿,老张笑着回答:“当然可以,但必须先到原来落户所在地报到。”

“为什么?不能直接改吗?”刘娜不解的问道。

老张耐心说道:“因为你们撤销城镇户籍时,在落户的户籍上已经注明是天源农场。所以得先到天源农场办理户籍落户后,再申请办理转户。”

刘娜接着问道:“那办理转户手续麻烦吗?”

“不麻烦,从天源农场转到坪乡知青农场很容易!都是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县知青办可以帮你们对接坪乡知青农场和办理落户。”

“太好了!那我今天就马上申请转户,你可得尽快帮我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