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文武殊途



  皇帝未必都心甘情愿接受“共治天下”的状况,但情势使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要实现统治就必须有一批维持政权运转的人,而科举官僚们与楚末以来的军阀不同,他们没有有朝一日自己当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

  他们与治理秦楚帝国的贵族官僚们一样,只希望在朝廷中飞黄腾达,子孙繁荣。他们具有维护给予自己荣华富贵的王朝体制的保守心理。所以,在百姓与士大夫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维护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站在士大夫这一边。

  皇帝既然选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士大夫的动向和支持特别在意。对于懦弱和能力有限的皇帝来说,“共治天下”有时成了他们的最佳装饰。而较为强势的皇帝,仍经常认为天下属于自己,理所当然由自己负责。

  如真宗就曾气愤地指责:“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所强占,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于家事则人人甚理会得,至于国事则讳言之。”以他的不满其实道出了治天下之责任主体的问题,即天下所有权归属于谁,则谁理应负责其盛衰兴亡。

  士大夫大谈共治天下之时,却对失去天下颇为淡漠,可见他们内心里心未必有所谓主人翁意识。相反,正如真宗所说,部分士大夫真正关心的只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

  正因为真宗对天下的所有感,才会更加关注天下之人的感受,尽力担负起天下的责任,而不是视天下为逆旅。何况,在“家天下”的传统之下,皇帝一般还会试图将一个稍好的天下,再传授给子子孙孙。

  而士大夫则经常强调“正君心”或者“格君心”是首要任务,范祖禹曾上言:“古先明王欲治天下,先正其本,在于人君一心而已。天下治乱,出于君心,君心一正,则万事无不正。”

  他对皇帝强调“共天下”或“共治”天下。殊不知,二者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矛盾。

  当“共天下”的理念实施得较好的时候,此时应正的其实是大臣之心,因为最高权力已基本转移到作为士大夫代表的大臣了。如果士大夫未能正权臣之心,权臣便很容易变成僭主。士大夫这时不去正权臣之心,却献媚讨好,又谈何共治天下

  由何人来正君心,也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正如“共治”天下由谁来治一样。按照传统士大夫的想法,显然必须是君子才有正君心的资格,当然也得由他们来治天下,而小人,即使有才,也只会祸乱天下。但经常指责皇帝之私的士大夫们,却未必都是品格毫无瑕疵的君子。

  可以这么认为,传统士大夫劝谏皇帝时,经常借助天地、灾异、祖宗、外敌、兵变、民变或士大夫的合作等理由,试图使皇帝感受到恐惧。他们的陈述内容,多数情况是真实可信,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但有时也存在夸大其辞、移花接木甚至编造材料、修改历史的现象。

  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实施自己的政见,希望国家按照他们理解的方向发展,但也难以避免偶尔掺杂进自己个人或文官群体的种种利益,借机实现自己意图而已。

  虽然就劝导所针对的事务本身来说,他们一般都能达到目的,同时也使本朝皇帝普遍相对仁厚谨慎,本朝统治也比较开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但另一方面,却造成皇帝和士大夫乃至百姓的普遍懦弱,在关键时期和重大问题上几乎失去决断能力。他们的恐惧式劝谏行为及附带的恐惧情绪,在整个社会蔓延,而对变革的恐惧和对因循守旧思想的固执坚持,更是长期占据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

  文官虽一直在内斗,对外却如铁板一块。“外”便是武官和皇帝。武官们倒还罢了,无非是憋屈些,可皇帝会心甘情愿安于现状吗?说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皇权被士人群体架空,内阁权力竟是盖过了皇帝,当九五至尊是吉祥物只供摆设?

  皇帝自是不答应的,怎么办?朝臣不听话,那就扶植家臣呗。所谓“家臣”,便是宦官集团了。

  且看看本朝宦官享受的福利待遇——

  宦官可以娶妻,组织家庭生活,也可以纳妾,当然具体纳多少得视自己的工资水平量体裁衣。品级高的宦官可以住在大内皇宫之外的别墅,出门也可以坐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