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杀人折寿-第2/4页





    李直接过请柬,打开随意看了一眼,随后合上放在一边,开口说道:“唉欧阳正啊欧阳正,当初京之时,我见你那般意气风发,就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高楼平地起,万仞多招风,不想着低调做人做事,却这般不知进退,可悲啊。你我也算是同窗一场,就算世人都不待见你儿子,我却如何也要请他进家叙上一叙。当初你若是不这么跋扈,而今你我也还是同朝为官,可叹啊。”

    李直一番话语,好似都是说给欧阳正听的。却又都在欧阳文峰面前去说,也不知是个什么心态。

    兴许是因为欧阳正这个高楼倒得太快了,快到李直都没有机会去欧阳正面前说上这么一番话语。此时唯有在欧阳文峰面前去说,似也有不说不快的感觉。

    用“幸灾乐祸”四个字显然不足以形容李直的这种心中之想。要说李直这人,倒是真有几分耐心,有几分忍耐力,自从欧阳正京之后,李直几乎就成了透明人,从来不多说多言。但是这份忍耐,大概就是为了等待今日。

    李直大概也觉得自己在欧阳正身上受了辱,且不说两人昔日有旧,就说堂堂中右侍郎,中省副相,笑脸去迎入京的欧阳正,却被欧阳正驳了脸面,让他如此高官笑脸贴了冷屁股,岂能不让人怀恨在心?

    就如李直当初所言,便看你高楼能住几日。果然,欧阳正这高楼还真没有住上几日。一切都如李直所言,李直看着欧阳正两番起起落落,似乎也在佩服自己眼光精准。

    李直不免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在李直这种身居高位之人心中,就是高瞻远瞩,体现出了政治者所有的能力。

    李直颇为自得。自得到遗憾没有在欧阳正当面说出这一番话语。

    欧阳文峰本以为李直是真要叙旧一番,不想李直竟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语,面色一沉,君子的规范让欧阳文峰对这位长辈不好直言去怒,只有忍得双拳紧握。

    不想李直又说一语:“贤侄啊,你我算是故旧,听闻你如今也中了进士,好在陛下也并非阻了你欧阳家后世子孙的仕途,往后啊,定要引以为戒,得势不可忘形,一定要谦虚谨慎,对人对事,都要低调谦卑,如此方得长久。切记不可走了你父亲的老路。”

    欧阳文峰拳头更是捏得作响,口中有一粗语好似忍不住就要脱口而出,欧阳文峰连忙转头,往外就走。

    李直站起身来,说道:“贤侄何必这么急着走,府中还吩咐了酒宴。”

    欧阳文峰并不头,直往大门而去,面目不禁狰狞起来。欧阳文峰这一辈子,大概是第一次有如此狰狞的表情。

    李直见欧阳文峰直奔而出,却还大喊一语:“贤侄啊,出殡之时,正是衙门里繁忙的时候,怕是抽不出时间去参加,代我与欧阳正多敬一杯黄泉酒。”

    欧阳文峰出得大门,头看了一眼门楼之上的烫金大字“李府”。深吸一口气,便往家中而,手中还余十几分请柬,却也再懒得到处去送。

    到家中的欧阳文峰,进得灵堂,跪在牌位之前,低头不语,却又身形抖动不已。

    闭门羹兴许不那么气人,如欧阳文峰这般的性子,甚至也还主动去理解人家的苦衷。有些事情,却是比闭门羹更让人难以接受。

    这才是赤裸裸的人情冷暖。

    欧阳文峰起初还以为自己已然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今日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情冷暖、什么才是真正的世道人心。

    徐家镇码头,一艘快船在几人奋力摇橹之下,飞快逆流而上到得徐家镇。

    一人直接从船上跳下,飞奔往镇子里去。

    不得多久,镇前古树上的那口大鼓隆隆作响。各家各户的汉子们挎刀穿甲飞奔而来。

    徐仲皱着眉头,拄着拐杖慢慢往镇口而来,徐牛已然在那里整理队列。徐家镇如今人口越来越多,但是老弱妇孺加在一起也还没有超过三千之数。

    镇口聚了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汉子,个个穿甲挎刀,却也不过四百多号人。

    弩弓箭矢一箱一箱从祠堂里搬了出来。

    镇口码头上也还有许多船只,都是南来北往的货船,码头上的江湖人也还有不少,见得这徐家镇忽然这般大的阵仗,不少人都往前来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