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篇-第2/4页



19日,以韩琦代范仲淹出京,任陕西宣抚使。河东宣抚使任中思则始终未成行。

在这样局面下,宋史迎来了一经典时刻:1043年9月3日,这一时刻不仅是仁宗朝的中点(宋仁宗此时已登基21年半,离他驾崩还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宽,更可知道这一时刻也是北宋历史的中点: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已过去了83年多,而离靖康之耻、两帝北狩的亡国时间也只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两府大臣及御史以上官员都召进皇宫的天章阁里。首先由皇帝率领,参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御像,然后来到书桌前,桌上己备好了笔墨纸砚:大家对国家现状都己有所了解,现在就把你们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写出来,以振兴国家!

那一天,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当场、或在回家深思后,都写出了自己见解。历史记载留下了范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把问题及改革办法,具体细化在10个方面: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10个方面共30个字,看着很枯燥,但内涵超丰富。我们来逐条分析:

1明黜陟。这条讲的是改变宋朝当时做官最重要的升迁制度“磨勘制”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绩呈交考课院去审查,如没重大过失,就可升官一级。这制度是赵祯父亲赵恒创设的。它使官员们钝化。它考核的不是谁有多优秀,而是谁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错,没错就能升官。这样谁还敢去做事呢?

所以范仲淹要改的第一条就是它!从官员办事精神上去革新、从奖惩条例上调动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荐制度和真宗朝的磨勘制结合起来。考察一官员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成绩就由宰相、枢密们来确定。同时规定经保荐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这针对的是官员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还有就是完善惩罚条例:以往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以后但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

2抑侥幸:那还是伟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从他开始,大宋官员们每年都热切盼望着年终的南郊祭天大礼、还有皇帝生日。那两天,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以上的官员,都可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二代们就正式当官了。而恩荫制度还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在里边。御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荫一人做京官;少卿监可恩荫一人充试衔;其他可恩荫一人任斋郎。范仲淹计算说:一翰林学士,年少中举,30多岁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如此,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长此以往,大宋官场会是个什么样?所以要改!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必须任满2年才可提请恩荫。两府及两制高官,每年大礼时只许恩荫1子,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高官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

3精贡举:大宋人才来自科举。科举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无数学子们在背诵儒家经典,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语录。对于抵御契丹、党项,还有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半点实用价值都没。

要改,就要从教育体制上改!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先考策论再考诗赋,不要虚夸词饰之臣”另外还有一细节:把弥封卷制度废除!以后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基层官员谁还会为朝廷选才呢?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又是干什么的?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定能刹住歪风邪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