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方兴未艾-第2/4页



“什么!”

“唉,真是掉钱眼里了。”看着趴地上捡破烂的元敬阳,李丹晨也只能发出这么一句感慨。

“兰姐姐的气性也太大了,七八两银子,说撕就撕了。”元敬阳归拢好一堆破绢片,叫来一名得力的堂众,让他收好。元敬阳想的是万一哪天遇上巧手的师傅,请人家把扇面重新补好,就算不骗人也能当个值钱的手工给卖了。

待元敬阳忙活完,李丹晨继续道:“关于这幅扇面,我问过古董行的店家,店家说是今年夏天的时候,有个瘦高瘦高的男子揣了七八样古董换现银,而这几样古董皆是名人字画,上面基本都有易安居士的印章。”

“瘦高男子?”元敬阳忽然回忆起来,几个月前去绍兴东湖门的时候,看见申怀礼的宾客中有一个极高极瘦的中年男子。“难道那人便是傍天大盗钟什么华的后人不成?”李丹晨道:“这我就不清楚了,堂主应当问问秦哥哥或赵娘子,他二人以往多在两浙活动,或许知道。”元敬阳便问秦锐和赵英琪。赵英琪答道:“极瘦极高的男子,还揣着易安居士的珍藏,如果我没猜错,那人应当是钟勃华的孙子,摸天大盗钟兆春。不过可笑的是,因为他生的太高太显眼,偷窃别人经常会败露被捉,被逼无奈之下,估计得定期卖祖上传下来的家当维持生计。”

元敬阳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钟兆春把真品买给古董行,那赝品又是从何而来?”

“这倒是了。”赵英琪思虑片刻道:“若按堂主所猜想的,曹日昇赠给萧娘子的扇面是从申怀礼处所得,而申怀礼所得的扇面应当是钟兆春送的,那么做出赝品的能工巧匠,应该是钟兆春认识的人。”

元敬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快就猜出了钟兆春的目的:“如果按李娘子所说赝品值七八两的话,做赝品的工钱应该在三四两左右,这钟兆春先花了四两银子叫人做出赝品,然后用真品赚了几十两,接着又拿赝品去东湖门讨了几十两酬谢,毕竟申怀礼比古董行的人好糊弄。这厮胆子大又有头脑,啧啧。”他言下之意,对摸天大盗似还有几分欣赏。

赵英琪见堂主对一介窃贼如此态度,不免抿嘴看向别处,也透着几分羞与哙伍的意思。

这时秦锐忙活完走过来已经没什么值得一说的了,他见元敬阳往日身边的随从不见了,于是问了几句。

“你说扬古啊,我让他去乡下暂避,等风头过去自然把他叫回来。”想到外派的还有别的人,元敬阳随口说道:“也不知高邦宏和董国用两个老油条把分堂经营的怎么样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李丹晨忽然想到了事关万羽堂发展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当前江南第一大派非玄影门莫属,玄影门门主乃武襄公直系后裔,管领皆当年狄青部将或好友的后代;而且玄影门在朝中又有周必大为亲家,韩琦、范仲淹后人为后盾,可谓实力强劲;而且玄影门风评上佳,许多良家子弟愿意投奔,甚至可以说只要狄万英愿意,立马就可以升格为军社,威震一方。

而万羽堂嘛,从堂主开始就不咋地,一个在江湖人看来已经有些过气的深山老林出来的神射手,旁边是俩不得志的文人当狗头军师,手下众头领有兵油子、劫匪、越人密探、据说弑师图谋夺位的叛徒以及金国通缉犯,这样的门面,招到的人还不就是和头领们差不多的货色。而且最为不利的是,万羽堂与玄影门同在平江,如果你是平江人,参加其中一个混饭吃,你会选哪家?

“堂主何不多设几个分堂?”李丹晨提议道。

“多设几个分堂?”

“对,”李丹晨点点头道,“我们与玄影门同在平江,招纳的堂众素质自然差一些。但如果分派几个头领去其他州府——江南一带没有几个门派,让分堂在不同地方同时经营、招兵买马,这似乎是更适合我们发展壮大的路线。”

“是么?”元敬阳很快就记起来当年打张十一的时候,原本身边只有十来个手下的高邦宏董国用二人带来了一帮退伍的厢军助阵,实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照这么看来,建立分堂确实挺有用的。元敬阳觉得有可行性,道:“那你再详细说说。”

几人进了议事堂,关好门逐一落座,李丹晨才摊开一卷地图开始细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