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粗鲁的金人



    富阳县城以南有一座龙门镇,龙门镇里绝大多数人都姓孙。据孙氏族谱记载,他们曾经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祖先,三国东吴之主孙权。龙门镇的孙氏,都是孙权的后裔子孙。由于孙氏子孙世代不离祖地、繁衍生息,富阳县积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可能还是因为这里是孙权老家的缘故,富阳县明显比一般的县城显得结构完整、显得富裕、显的人更多、更发达。在大街上不仅有大量的宋人,还能看见碧眼钩鼻的白种人,以及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人,就差没看见着黑人了。这哪是县城呀,简直就成小临安了!

    在这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聚集的县城当中,张宪他们往大街上一站,根本就不显眼、也就没人注意他们。和那些白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北国人一比,张宪这几个人就太普通了。这其实也正是张宪想要的结果。

    看看周围行人看他就像看空气的眼光吧,张宪头一回在个陌生的环境里感觉这么安全。“走吧,这回好了,只要别大喊大叫,大概这里谁也不会认出咱们的。”

    虽然排除了安全隐患,但为了以防万一,张宪他们六个人还是分成了三组。两人一组、前后左右间隔十到十五米,沿着县城大街往前,去寻找富阳县的货栈。

    寻找货栈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沿途问了几家临街的店铺就知道了货栈的位置。富阳县的货栈比武义县的买卖要好得多、雇员也更多。但是很遗憾,富阳货栈掌柜一样不敢违反限购令。货栈仓库里有白糖和官盐,但掌柜的不敢卖。

    这下张宪总算明白了,难怪车夫老李底气那么足,人家有官方后台,做买卖的赚钱再多也没法跟人家相比。这大概就是富不与官争的道理了。

    既然买不到成包成批的、又不想二两二两的零买,那就只有等着和绣娘见面之后再商量怎么办了。张宪看看天,离天黑还有段时间,他还不想这么早回客栈。既然来了孙权的老家,哪能没事儿老缩在客栈里睡觉呢?不好好逛逛这座富阳城,岂不是对不住当年那位雄霸江东的东吴雄主?

    看一座城市发达与否,首先看建筑。那年月也没什么高楼大厦,各种风格的飞檐琉璃瓦建筑满城都是。江东孙氏在富阳经营了近千年,新潮的建筑或许跟不上潮流,但古典的建筑却是绝对正宗。

    其次要看经济。孙氏这近千年生存下来,肯定不仅仅是靠着种地,孙氏有自己的经营手段,县城里五花八门各种形式的买卖店铺就是证明。

    临街店铺多,商品类型多。看着满大街各种五花八门的买卖店铺,张宪心里暗赞孙氏家族懂经营。这个当年的第一家族虽然在祖地生存了近千年,却并没有被历史的潮流给淹没,人家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得有多大的毅力、付出多少代的努力,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

    张宪沿着县城大街一路往前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观看着各种临街的店铺,心里对孙氏后裔的勤劳智慧赞叹不已。前面离张宪二十几米走着俩脑袋上扎小辫、身上穿兽皮坎肩的北国人。看这俩小辫的式样,更像是金国人。

    大金国和南宋是关系就像是一对新婚夫妻,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南宋出过多位抗金名将,岳飞就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两国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这俩小子就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来离临安不远的富阳县城遛大街,你说他们俩的胆子得有多大吧?

    当然,对这俩金国人张宪是不会有兴趣的,那应该是有关部门的事情。张宪自己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呢,他哪有工夫去搭理什么金国人?

    不过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你不理它,他还偏偏往你身上撞,躲都躲不开!张宪不想搭理那俩金人,那俩金国人就在他前面二十步以外晃,他们俩也不拐弯。前面就有个路口,张宪心说话,到路口你们俩不拐弯我拐,我不跟你们这俩胡人一路了!

    正想着呢,路口就到了。看样子俩金国人是打算直走的,他们对着对面大步走了过去。就在此时,横向里突然跑过来个人,确切说是个半大孩子,个头顶多只有那俩金人胸口位置那么高。也不知道这孩子遇上了什么事,为什么跑那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