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宝玉入体-第2/2页





    行阴魔之七,八种无相(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

    行阴魔之八,八种俱非(一、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二、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三、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四、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五、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行阴魔之九,七际断灭(一为计身灭,二为欲尽灭,三为苦尽灭,四为极乐灭,五为极舍灭,六为受想灭,七为死后断灭。);

    行阴魔之十,五现涅槃(五处欲界,涅槃的五处地方,一为初禅天,二为二禅天,三为禅天,四为禅天,五为三界之外,不在轮回之中)。

    识魔由五蕴所生十种,分别为:识阴魔之一,因所因执;识阴魔之二,能非能执;识阴魔之三,常非常执;识阴魔之四,知无知执;识阴魔之五,生无生执;识阴魔之七,贪非贪执;识阴魔之八,真无真执;识阴魔之九,定性声闻;识阴魔之十,定性辟支。

    第三大类为妄想魔,即世间万事万物因五受阴所产生的五种妄想: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因而产生之物,谓之魔。

    经历过绝望的张昊天,终于鼓起勇气,修魔吗?只要能报那血海深仇,修魔又有何妨。

    --

    PS:五蕴:指的我们整个的身心世界,物质,感受,思想(知),行为,了别。

    --

    小枫也见过很多关于魔的小说和电视剧,但是似乎根本没有人,能够系统性的说一说到底什么是魔。为此,小枫特意查阅了许多的佛经典籍,摘录,并且加入了许许多多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够让大家清楚的理解,魔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虽然有些长篇大论,有些繁杂,但是希望各位大哥大姐能够理解,看在小枫如此辛苦努力的份上,请不要忘记对小枫多多支持多多鼓励哟,谢谢大家......

    ——

    四谛十六相行/十六行相详解

    :

    十六行相详解的修证理论。指观四谛之境时所产生的十六种行相。又称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内心于四谛各具四种行相以解了之。

    苦谛四相

    {1}非常,观一切法为因缘所生,念念有生灭,无恒存性,故非常。

    {2}苦,有逼迫性故苦。

    {3}空,假存在故空。

    {4}非我,无唯一之本体,即无实体性故非我。

    集谛四相

    {1}因,观一切惑业为生苦果之因故。

    {2}业,招集苦果而令现故。

    {3}生,使苦果相续不绝故。

    {4}缘,为苦果之助缘故。

    灭谛四相

    {1}灭,观灭谛为尽五蕴系缚之真理故。

    {2}静,无烦恼之扰乱故。

    {3}妙,超越三众而无一切过患故。

    {4}离,脱离诸厄难故。

    道谛四相

    {1}道,观道谛为入灭之道故。

    {2}如,契于正理故。

    {3}行,行趣涅盘故。

    {4}出,永超生死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