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3页



史镛无话可说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曹雄面前说什么话都是徒劳。这位总兵大人有着奇怪的思维和莫名的自信。他的言行颠覆了史镛的认知。

他心里甚至有了一个荒唐的念头,这位曹总兵该不会是叛军的细作吧?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曹总兵或许只是单纯的愚蠢罢了。

史镛最终还是试探性的提出了他的想法,能否在这些木筏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板,或者哪怕是将羊皮筏子表面的地板加厚一层,以避免被敌人的弓箭射穿薄薄的一层甲板。

曹雄看都没看史镛一眼,对他的话完全无视。花费时间做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拖延进攻的时间。他现在要想的是登岸之后如何攻击叛军的问题。如何拿下宋城,拿下瞿靖堡,如何拿下横城堡等一系列的堡垒。然后逼近宁夏城的问题,那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曹雄相信,真正的大战是在进军宁夏镇安化王的老巢的时候,而不是在渡口这里。

史镛再不发一言,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命令其手下所属的一千士兵们做好坚守灵州的准备。同时做好发动百姓,协同守城的准备。

史镛觉得,这场渡河作战必是一场灾难。凌晨时分,声势浩大的渡河行动开始了。

三百多艘船只和羊皮筏子装载了五千多士兵在凌晨的河雾之中开始往对岸进发。此处河面水势平缓,但那也是河面宽广之故。南北方向河面宽三里有余。

羊皮筏子和数十艘组成的渡河大军花了小半个时辰才抵达河中心位置。晨雾散去,对岸已然在望,所有船筏随着黄河的流水方向斜斜的向着对面渡口的山崖之间的平缓地带冲了过去。

距离岸边数百步的时候,渡河大军遭遇到了对岸的第一波打击。

对面崖顶之上,床弩开始射击,粗大的弩箭带着呼啸之声从崖顶上射来,在渡船和羊皮筏子之间射出巨大的水柱。但是因为数量稀少而显得毫无威力。

几艘羊皮筏子不幸被射中,简陋的筏子四分五裂,筏子上的数十名士兵坠落水中,呼叫挣扎。

但这一切,对于整只渡河大军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曹雄乘坐的是一艘楼船,那是灵州城中一座青楼的花船,被征用作为军队渡河的船只。曹雄站在船头上看着眼前的情形,脸上神色轻松。

一切都和情报显示的一样,史镛不明白曹雄的想法,是因为他根本就和曹雄的情报信息不对等。在昨日曹雄已经得到准确消息,仇钺在在宁夏城反水了,现在安化王被囚,叛军的首脑几乎被仇钺一网打尽,这个时候的何锦与丁广已经是惊弓之鸟,虽然手下叛军数量不少,但是已经不堪一击,,且都龟缩在宋城之中,只要自己强行渡河,内外压力之下,叛军必然土崩瓦解,自己方可长驱直入兵临宁夏城,如果按照史镛的建议也是稳操胜券,但是平叛的功劳也就完全归了仇钺。那仇钺是杨一清一手提拔的嫡系,杨一清和刘瑾势同水火,自己是刘瑾的人,如果此次安化王叛乱自己毫无建树,就算皇上放过自己刘瑾也不会饶了自己,故此曹雄才会孤注一掷全力渡河。

曹雄做过计算。宋城距离渡口十五里,大量叛军抵达渡口增援起码需要半个时辰时间。借着凌晨的晨雾的掩护,过了河心位置天才会亮,晨雾才会散去。然后只需一炷香时间便可冲到对岸。在对方大批兵马抵达之前,自己的兵马已经可以牢牢的占据对面渡口了。当然,如果没有林平之的话,曹雄的这些算计可以说是十全十美。

眼前的这一切,正如预料的那般。对方只有三四架床弩在发射,这说明消息是完全准确的。这说明对方渡口的兵力不足。可以想见,一会船只靠近岸边一百多步之内的时候,对方会有弓箭手的阻击。但千余人的兵马最多几百弓箭手。对方或许会造成一些杀伤,但是休想阻挡自己的兵马登岸。一旦登岸,他们便只有逃命的份儿。

这便是曹雄之前敢于无视史镛的建议的原因。他早已摸清了情况,完全不用担心史镛说的那些危险。趁着对岸空虚的时间,大规模快速的将兵马渡过黄河登岸才是此战的重点。

那史镛可笑的很,自己也懒得跟他解释太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