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村寨-第2/2页



一般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但由于军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人民,使乡里间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无减。正统三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时开始有募兵之举。

锦衣卫虽然是皇上亲军,但毕竟也是大明军队编制,也有屯田职责,只不过因为锦衣卫的特殊地位,从一开始就不像其他卫所一般正常的屯田,到永乐皇帝的时候其屯田的职能已经基本退化,各地卫所更基本丧失了屯田的功能,宁夏府锦衣卫本也有自己的屯田处,不过早在弘治年间便被其他卫所彻底兼并。此次林平之出京时便向天子提出了重建地方锦衣卫屯田的建议,天子虽然不以为然,却也没因为这点小事多想,便随口应了林平之。数日前林平之已经将天子诏令上报了宁夏卫,前几日去周昂府上赴宴,周昂也不以为意,只是暗笑林平之不知天高地厚,也抱着某种幸灾乐祸看热闹的心理,便将锦衣卫以前的屯田所交还了了林平之,本来周昂还想偷工减料,但是林平之早已经从刘瑾那里拿来了兵部库存的文档,宁夏锦衣卫虽然是百户所,但是天子亲军的身份,他在宁夏卫却有一个千户所的屯田之地,周昂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宁化寨是大明军队在宁夏府最先落脚的地方之一,那时候,一支来自福建的戍边队伍来到此处,他们把村子修缮成寨子的形式,屯兵三百多人,可能是他们思念老家吧,于是,这个无名的小村有了正是的名字——宁化寨。林平之本就是福建人,在得知自己的屯田之处是这里是不禁唏嘘不已,暗道也许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造化弄人,更有心让此地大治。

弘治四年,李俊调任宁夏,任都督同知,李俊镇守宁化寨,他最初是延绥镇的一个百户长,凭军功一步步往上走,来戍边时候,把驻军地选到了现在宁化寨,把废寺拓宽,并筑墙为堡,围着金塔(多宝塔)展开,一个更大的驻地产生了,也就是现在的李俊堡。同时,李俊把手下的许旺,曾刚,吴团,王雷等等都分出去建立军屯,因为那么多人,都是要粮食维持生活的啊,另外,分散不远,可以形成犬牙交错态势,相互照应,可以对鞑靼敌军形成有效防范和打击。

可能周昂之所以有看林平之笑话的心理,是因为李俊堡的位置极其恶劣,李俊堡离贺兰山近,北去玉泉营,平羌堡都很近,快马加鞭半个时辰就到。而平羌堡和玉泉营主要防御的是从贺兰山赤木口(如今的三关口)窜出来的敌军。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绝对是面对鞑靼胡虏的最前沿阵地,但是林平之不怒反喜,如此险要之所,所谓的危机自然也是莫大的机缘,他一眼就看出来李俊堡是通往宁夏平原内部的第二道防线,一旦敌军跨过李俊堡,那么宁夏平原就门户大开。所以,李俊堡称得上是交通要道上的咽喉之地,李俊堡的位置太重要了,自己必要将之建成钢铁堡垒,不负天子重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