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绣衣卫-第2/3页



    “卿······”

    沉默良久,又满是迟疑的道出一个‘卿’字,刘胜终还是从御榻上起身。

    沿着御榻边沿,一步步走到御榻后侧,稍昂起头;

    直勾勾注视向周仁目光深处,看的周仁都有些心底发毛,刘胜才终是眯起眼角,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绣衣卫,究竟是个什么······”

    “官署?”

    费了好大力气,将‘怪物’二字改换成‘官署’,刘胜也高昂起头。

    而在刘胜身前,刚反应到刘胜来到了自己面前,正要弯腰躬身的周仁,听闻刘胜这一问,却陷入一阵漫长的思绪之中。

    绣衣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署,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编制、部门?

    周仁翻看起回忆,思绪瞬间便回到二十多年前,那个艳阳高照的正午时分。

    “周卿,准备准备吧。”

    “梁王刘揖,坠马薨故了。”

    “父皇说这件事有蹊跷,想派人查,却又碍于朝野内外众目睽睽,只能作罢。”

    “——父皇说:这次,父皇忍了;”

    “但父皇不希望后世之君,在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也只能像这次这样忍气吞声······”

    那一天,太子启从未央宫带回了这个消息。

    于是,太子舍人周仁,被迅速提拔为了太子中盾卫,成为了太子启储君护卫队的统领。

    也就是从那支五百人编制,尽由英烈遗孤组成的太子卫队,在当时的太子启、后来的天子启——如今的大行孝景皇帝的暗中推动下,一步步成长为了触手遍及天下的绣衣卫。

    每一个绣衣卫卒,都被称为绣衣使者,身着绣衣,怀藏令符;

    每一个绣衣使者,都是为汉家贡献出生命,却又没能为后代留下庇护的英烈子弟;

    在必要时,遍布天下各地的绣衣使者们,都具备将一封插有三根鸟兽尾羽的密报,通过以秦直道为脉络的驿站网络,直接送到天子面前。

    而在这个时代,一封以绢布为底,并以印泥封于木筒之中,并插有三根鸟毛的奏报,只意味着如下五字。

    ——八百里加急······

    “关于绣衣卫,陛下的知解或许并不多。”

    “毕竟在陛下之前,知道绣衣卫存在的,除了那些本身就处于绣衣卫册簿之内的绣衣使者之外,就只有太宗孝文皇帝、大行孝景皇帝,以及臣三人而已。”

    “除此三人,无论是故薄太后,还是当今窦太皇太后、贾太后,从对此一无所知。”

    “臣略有些不解的是:大行孝景皇帝尚在之时,居然没有向陛下说起绣衣卫的事。”

    “既然陛下今日问起,那臣,就试着同陛下说说吧······”

    ···

    “绣衣卫,最初设立于太宗孝文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是因为梁怀王坠马而亡,太宗孝文皇帝心生狐疑,方下令秘密设立。”

    “最开始,是以大行孝景皇帝的太子卫队五百人组成,主要负责暗中收集长安街头巷尾的风论。”

    “在发现可能让太宗皇帝感兴趣的风闻时,都可以直接奏禀当时的储君,也就是大行孝景皇帝。”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病重弥留之际,大行孝景皇帝擅作主张,自北军抽调了一千三百多英烈之后,将其并入太子卫队。”

    “待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大行孝景皇帝承继大统,臣奉孝景皇帝之令,对外扬言遣散太子卫队,实则暗中建立起暗卫。”

    “孝景皇帝亲自为这支暗卫提名:绣衣卫······”

    随着周仁那明明有些低沉,却又无比清晰的叙述声,刘胜面上也悄然涌上一抹思虑之色;

    周仁则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只自顾自继续到:“绣衣卫确立之后,孝景皇帝又借派遣郡国官员的名义,将七数以上的绣衣使者送到了吴王刘鼻、楚王刘戊等宗亲诸王身边。”

    “——明面上,这些人都是郡国官员,平利日都为诸侯王效命,甚至还会站在诸侯王的立场,质疑、反对长安朝堂的决定。”

    “但在暗地里,这些人就好像一双双眼睛,替大行孝景皇帝盯着关东宗亲诸侯的一举一动。”

    “一旦发现宗亲诸侯有不轨之举,便会立刻发回奏报,让孝景皇帝第一时间知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