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死循环-第2/3页





    那么,怎么办呢?

    简单,你考一个进士出来不就结了?至于你的官位,先保留着,工资照发。工作让别人先干着,你什么时候拿到文凭,什么时候上岗。

    这相当于后世的在职学习。

    元朝制度借鉴宋朝,明承元制,也有这么一种说法。

    到后来,清承明制,这一制度更是广行其是,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共治的人事制度,比如雍正时的国家决策机构军机处,汉员和满员各一半。清朝的满人选官保留了八旗制度,很多官员都不用经过科举被提拔到要害部门。可再往上走,武职也就罢了,文职若是文化程度太低,还怎么代天子牧民。于是,不少满人官员也暂时锁厅去参加科举。当然,人家是少数名著,在进士科上有许多优惠,考试难度也低。

    同意周楠参加科举考试,以正途入试还真是天大恩典。到这个时候,周楠才算是彻底地恢复了政治待遇,彻底得到平反。如果换成任何一个读书人,此刻只怕会激动得热泪满面,跪地高呼:“天恩浩荡,臣就算粉身碎骨也难报君恩之万一!”

    但周楠彻底被这个看起来全其美的方案给惊呆了。

    詹师爷道:“周大人,这可是天子的恩典。本来,按照朝廷的制度,你已经做过吏员,不能参加科举,一辈子也只能做个杂流。如今,天子恩准,你可以去参加科举,岂不是一件美事?你是江左才子,当年以十六岁年纪就得了秀才功名。如果不是受了冤屈,只怕早就中进士了。今番得了皇恩,对你来说可是天大机遇。”

    詹知县也说:“对对对,子木又何必担心。杂流前程有限,怎么比得上正经科班,倒是一件美事。/”

    在自己人面前倒不用说假话,周楠苦笑:“詹县尊,詹师爷。实话跟你们讲,自从当初我受了冤屈被发配辽东,吃尽万般苦。回乡之后,这两年,整日忙碌公务,书是一页没读过,更别说提笔做文章。到如今,《四书》《五经》只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子曰,学而时习之’区区几句。现在去科举,可能吗?”

    自从进了衙门,干的是文秘,周楠平日里也有意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可两年过去,也只堪堪达到能够读懂文言文,提笔写公函没有错漏的程度,作八股文,那不是要命吗?

    詹通也点头:“也是,莫说是周大人,就连在下不也是如此。当年我虽得了秀才功名,可八股文章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自从断了科举的念头之后,就扔到一边。就算让我现在上考场,怕是连府试一关也过不了。周大人这事……真叫人无可奈何。”

    屋中冷了场。

    良久,詹知县道:“子木,要不我再写信去王府求情,给你换个职位?”

    “县尊好意心领,行人司行人一职何等要紧,朝廷又恩准我能够参加科举,如果没猜错,如我这样一个不是进士功名的人能做行人,只怕是内阁的意思,说不好天子也知道,又如何改得过来?”

    二詹同时神情一凛,都深以为然,同情地看着周楠。

    詹知县:“子木,你有什么打算?”

    周楠丧气地回答:“还能如何,等到此间事了,我先去京城行人司报道。然后办理锁厅手续,再回来参加南直隶乡试。考不上,就继续考,大不了在家中当个富家翁。”

    现在是嘉靖四十年,上一届进士科考试是去年春季。也就是说,明年秋天就是南京秋闱。后年初春就是进士科春闱。

    按照时间推算,他现在进京城如果走得快,到把事情办完,今年冬天就能回安东老家过年。然后有大半年时间备考试,等到中了进士,后年春天就能再回京城了。

    不过,自己是什么水平自己清楚。也许这次去京城回家之后,一辈子都要窝在家里了。

    周楠悔恨啊,恨自己当初不该受到丁启光鼓惑去般倒宋知府。本以为可以借此功劳升上几级,现在官是升了。可你没有文凭就没办法上任,到最后,反倒是把以前那个知事的官职都弄丢了。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说得就是此刻的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