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十六章 全民富足的希望-第2/4页





    即便是现在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能够通过早已经规划准备好的泄洪区进行主动泄洪,主动控制洪水的危害,把损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同时工部主持的黄河改道工程一直都是没有停下来,一直都是进行勘测,进行各种准备。

    等时机成熟了,大唐帝国就会对黄河人为改道,彻底驯服黄河这头猛兽,为广阔的淮河流域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区的民众不用再担心黄河年年泛滥。

    而更重要的是,工部方面已经是有了计划,在长江、黄河的部分区域,选择地方修建一个规模浩大的堤坝,用以防护、灌溉、通航。

    至于发电,那啥,这年头的大唐还没那么先进,暂时还不需要如此庞大的水力发电站。

    从这些基础建设工程也就可以看的出来,大唐帝国的政策连贯性是非常强的。

    这也是导致了大唐帝国在本土各地修建的各种基础设施众多,尤其是防洪抗旱的各种水利工程,从京畿直接拨款的洪泽湖工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地方上的各种中小型工程。

    要不然,大唐帝国最近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就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呢,哪怕是有地方一时干旱,但是也不至于赤地千里,有地方偶尔雨水暴涨也不至于洪涝呢。

    就是因为大唐帝国建设的众多防洪抗旱水利设施。

    按照目前大唐帝国的水利基础设施的规模,除非是大范围长时间的不降雨,或者是连续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要不然的话都是渣渣……

    就算遇上了也没啥……

    哪怕是本土的粮食产量突然暴跌,大唐帝国也有足够的底气维持全民温饱!

    毕竟整个地球都可以说是大唐的粮仓呢。

    比如大唐帝国耗费了大力气,不惜弄出了迁国行动,这才彻底占据下来的南洋地区。

    偌大一个南洋地区如今顶多也只能算是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主要还是集中在安南、暹罗等地区的沿海地点,前后大约移民了区区几百万人口,但是凭借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其粮食产量已经不比人口破千万的湖北差了。

    估计不用几年,南洋地区的粮食产量就会全面超越湖广地区了。

    而湖广地区,目前可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大粮仓。

    还有印度和美洲等海外地区,尤其是北美洲地区,现在都展开机械化农业了,粮食产量后续将会得到暴涨。

    当然了,大唐帝国在全球各地弄粮仓,可不是为了防备什么本土的大规模旱灾洪涝等等。

    大唐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是为了全民富裕,把粮食指数降低下来。

    同手呢这也是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至于防备本土大规模粮食减产,那只是附带的而已。

    毕竟大唐帝国本土的各种水利设施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而帝国还在继续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寻常的天灾不可能危害到大唐帝国本土的生存的。

    然而大唐帝国依旧是在不断的追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试图不断的提高粮食产量!

    毕竟粮食这东西,再多也是不嫌多的。

    只是以现在的粮食种植技术而言,单亩产量已经很难提升了,只能是单纯的开发更多的耕地。

    而耕地面积也是有限的,为此李轩更加注重的是粮食产量的提升。

    而宣平四十一年,大唐立国数十年,拨下了无数研发资金后,终于是在粮食增产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皇家理工学院化学系的教授们,成功的利用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氨制成了氮肥。

    重点说明,不是发明氮肥,而是找到用炼焦工业的副产品制造氮肥。

    因为化肥这东西,大唐帝国多年前就开始小规模使用了,但是之所以说是小规模使用,而不是大规模,就是因为化肥的成本还比较高。

    比如说磷肥,大唐帝国皇家理工学院早就用硫酸直接处理磷矿石发现了,但是这种方式成本比较高,产量也不大,小规模使用还行,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好几个亿,拥有无数耕地的大唐帝国而言,基本没啥卵用。

    还有钾肥、合成尿素、乃至氨肥等等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