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比赛最后时刻,评委打分-第2/3页



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在小提琴演奏领域,含金量很高。

因为柴可夫斯基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难度实在太大了。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8年。

当时柴可夫斯基刚刚度过婚姻问题引起的精神危机,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疗养,心情恢复得很好。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过程很顺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不过,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名之路,并不像创作这么顺利。

柴可夫斯基创作完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首先将乐谱交给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得·奥尔。

然而,利奥波得·奥尔在看过乐谱之后,给出了“无法演奏”的技术性鉴定。

小提琴因为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乐谱都能演奏。

这一点和钢琴不同。

钢琴演奏,只要手指够用,可以同时按下多个琴键。

就算是一个人的手指不够用,也可以两个人四手联弹,再不行,三个人也未尝不可。

小提琴就不一样了,就只有一把琴弓,琴弓的马尾搭在哪根琴弦上,就发出哪个音。

一旦出现跳跃幅度很大的乐谱,小提琴就很难演奏出来。

因此,柴可夫斯基创作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得到的评价是“无法演奏”。

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兹基拿到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这部作品。

这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但首演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也遭到了维也纳音乐界的指责与攻击,言辞最激烈的是维也纳批评家汉斯立克,他认为这部作品中有过多的民间色彩,而且过于热烈的节奏也不合维也纳音乐传统的规范。

音乐家布罗兹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演出这部作品,仍在各地坚持演出,最终使这部作品获得成功。

为了表示感谢,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这首协奏曲,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认定为“无法演奏”的。

可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难度有多大。

其中,第三乐章又是整部作品里,难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陆湘儿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汗水,将这段乐曲演奏到极致,将最好状态的演奏技术展现出来。

方醒安静的听着每一个音,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就是这个状态。

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就算成功了。

至于最终得分,那得看大赛评委的主观感受。

在方醒看来,这已经是陆湘儿的最佳状态。

最后一个琴音落下。

陆湘儿停下演奏,向观众席和评委席略微躬身,然后深吸一口气,休息片刻,调整状态,准备第二首参赛曲目。

第二首参赛曲目自然就是《梁祝》。

这首曲子,陆湘儿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

因为她爱这首曲子。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首曲子,在国际赛场上拿奖。

因为这样拿到的奖杯,不止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她坚持要用《梁祝》参赛的原因。

演奏开始,先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演奏,铺垫乐曲的起承转合。

随后,主乐器小提琴加入。

旋律轻快、灵动,仿佛在讲述两位少年少女相识相知的故事。

时而有鸟儿鸣叫,时而有泉水叮咚。

仿佛是两位主人公在踏青嬉戏,感情越来越好。

等到,小提琴开始独奏。

那婉约风格的琴声,仿佛在讲述一位懵懂少女的心事。

这种气质婉约的音乐风格,和其他世界名曲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东方的文化底蕴。

评审席上。

年过六旬的苏马罗科夫面带笑意,闭眼倾听着乐曲。

他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为此还写信去讨要cd。

一个星期前,他就收到了cd,以及陆湘儿写的感谢信。

他每天都要听一遍《梁祝》,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而且,听cd的感受,和听现场演奏,听感完全是两种体验。

所以,他对今天的比赛,非常的满意。

旁边的其他评委,都是音乐圈的音乐家,都听过苏马罗科夫写信讨要cd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