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尾终于见到好日子(19)



    还得多谢伟叔那句“你们不是开过士多店吗”提醒了我。是啊,尽管那只是一个小小的士多店,不论怎么说,也是正儿八经的做买卖。把士多店放大了,不就是连锁店了。想到这儿,很快我就在电脑上拉出了“可行性报告”框架,包括投资必要性及基本构想、计划进度及先期准备、开办费用及资金来源、人员配备及经营效果预计、投资敏感度及风险分析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框架填满细节。

    那时,品牌连锁销售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对国内从商人群(包括原国营商业人员也包括个体经商户)来说还是个新鲜玩艺,都是后来才真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一开始“专卖”这个商业概念泊进中国内地时,街头店铺名字里几乎都加了这两个字,把专卖店开成了专门卖那一类商品的店铺,牛仔服专卖店不管什么牌子只要是牛仔服就卖,还要热水器专卖店、洗衣机专卖店、冰箱专卖店等等,凡“专卖店”都一样,不分牌子只要是同类货就卖。后来才逐渐弄清楚这个“专卖”是有特定限制的,它只能是某个品牌产品的“专卖店”,除了本品牌,其他牌子产品是不能加进来卖的。

    这也难怪,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外面世界的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以及商业名词不断地打进来,先是知道“牌子”后是知道“品牌”接着又是“专卖”再接着又是“连锁”,令人无暇领会意思,更说不上吃透。起初听到“连锁店”这个名词时,我真不知道它到底是卖什么东西的。后来才知道“连锁店”就是某个牌子的“专卖店”在一个地方多开了几家,或又跑别的地方又开了几家,其实就是那个“专卖店”改过了一个叫法,其实是商业噱头(当然细究还是大有论道的)。

    说是噱头,也是要费神弄明白的,这噱头也是推动商业模式与时俱进一种力量,跟不上对噱头的认识,也会陷入观念上的僵化。我就死板地认为只有城市的商业街上,由厂家自己出资装修的那些店铺才算是“连锁店”,却不知道当时正在悄然兴起的“商场专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连锁店,而且正在成为主流。

    对商业经营模式认识僵化,是因从内地国营企业出来,到南粤打工的这五年时间,一直圈在工厂围墙里,对外面世界变化真得几无所知,更不知道这几年内地那些原来的国企工业和商业折腾到哪路上去了。我脑子里仍是那时工厂商场纷纷倒闭乱哄哄的记忆,并以此想象都倒了,下岗的都做小买卖去了。所以一说到“连锁店”我就认为说的就是那些街铺,压根不再会想到“商场”这上头了。

    而实际情况是,我在工厂围墙里这些年,外面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早已不是我刚进工厂围墙那年印象中的那样了。城市中那些大型国营商业场地设施在经历了肢解分割承包失败再到闲置的悲催命运后,后被引进来的“购物中心”“商城”商业经营模式起死回生了,不但完全恢复了它们之前的功能,而且使这些设施场地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砖”。大型商业场所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顾客流量以及卖场整体形象,比起街面狭小的铺子,对消费者来说其吸引力肯定是不可抗拒的。所以,那些在改革初,四散在街面上的商品买卖活动重又聚拢到大型商场这个主流模式的笼子里。品牌商品销售选店,当然更不会放过大型商场,这样在一个城市里有多少个大型商场,品牌就有可能设多少个专柜,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能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其优势显然是街铺所不能比的。

    但在拟写这个可行报告的那个时候,我虽知道存在“商场专柜”这种销售形式,但却对其知之甚少,不清楚的东西我当然不敢写。我所有的经商经验就是“士多店”,而“士多店”是街铺,我的可行性报告就只能以街铺来编写。

    伟叔告诉我,老板计划投六百万元来做国内连锁销售。六百万真不是小数目,以我这穷人脑瓜想,有六百万元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就能活得不差了。真是有钱的与没钱的想的是不一样。我现在的任务就像说梦一样在纸上谈六百万如何赚成六千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