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万死孤城未肯降



    不管何长缨手下的那些征兵官,是实话还是怎么忽悠,到了这个时候,山海关团已经拥有2800余兵力。

    而徐邦道这些天跟着抗倭军学习,连哄带骗,也把队伍扩充到1300余人。

    这些天,何长缨的命令就是士兵在修筑工事的同时,唱军歌,宣军纪福利待遇,读书,讲道理。

    书自然是《呐喊》这本书,道理也自然是这本书引申出来的道理。

    对于何长缨这种做法,贾起胜还好意的委婉提醒,兵在精不在多。

    不过何长缨却不这么看。

    围城战对士兵和底层军官的要求远不像野战那么高,说简单点只要堵死城门,城墙不***于重兵包围里面的人,别说穿上军装的新兵,就是普通的男女百姓,都敢拿枪上城墙。

    就如那场渐渐湮没在两百五十年光阴里的‘江阴八十一日’,在清军督战下的二十四万大明降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困江阴城。

    一共战死了七万五千余人,耗费了八十一天,才攻陷了这座算不上雄城的江南城池。

    而他们的对手,就是普普通通的江阴百姓,甚至在城池陷落之后,还在巷战不已。

    逼得清兵放火焚烧江阴城,用火攻击,才败了城内坚持巷战的大明百姓。

    而所有的老百姓,均是慷慨赴死,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顺从暴清。

    这场战争,城内城外英勇阵亡了十七万两千华夏英烈,为中华历史饱满的撰写了浓郁,热血,激昂,而惨烈的一笔。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予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虽然经过了暴清整整两百五十年的刻意阀割,这些拖着猪尾巴的大汉百姓失去了太多的热血,被打断了脊梁,趴在地上当八旗的猪狗牛马。

    可是何长缨相信,既然身体里面流着炎黄的血液,不敢奢求他们拖着猪尾巴能像江阴的先烈们那么样决绝,站在城墙上瞄准放枪的胆子总该有吧?

    假如没有,那么在何长缨的字典里,只有三个字。

    杀无赦!

    为了这支队伍,为了这场让何长缨极为郁闷的守城战,除了唐仁廉许诺的子弹和粮食,何长缨还从津门兵站调拨了大量的粮食和医用药品物资。

    他还命令部队用冻土城砖,完全封死了北翼门各城门,只留一个南门。

    而且在南门内,何长缨也进行了改造,门内两边垒砌上冻土,只留一道一米六的走道。

    总之,何长缨也知道,这场守城仗,非常的难打,搞不好就是凶多吉少。

    为此,他把正在罗荣光北乙炮台军火库边,抗倭军刚建不久的家属大瓦房里面,挖地道的三个‘专业人才’传了过来。

    按照何长缨的要求,这三个从直隶大牢里‘请’出来的盗墓大师,将在两排士兵的协助下,在西罗,北翼城,悄悄的挖出两条城内通往城外的地道,作为抗倭军最后的保命手段。

    这两条地道,在出城以后,只是再朝前延伸三十来米的距离,在出口时,又分叉成左右两个地道出口。

    何长缨率领一千七百名抗倭军独守北翼城,徐邦道和刘明阳总计一千九百军力,守西罗城。

    而对于独立营,何长缨考虑再三,还是把他们放了出去。

    他需要一支游离在外的‘活子’,来应变将来各种未测的情形。

    在何长缨的内心深处,其实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

    山海必破!

    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他愿意冒一次险,做一些牺牲,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给大清这个腐朽的帝国争取一些调兵遣将的时间。

    “我是圣人吗,这么高尚?”

    望着清晨的朝阳,何长缨忍不住自问,然后坚决的摇了摇头。

    他只是不愿津门,燕京失陷,不愿那些无辜的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打倒终究还是要打倒的,你们不倒,我中华如何崛起?不过我会堂堂正正的用我中华大义,来推翻你们,而不像你们这么恶心,用东洋来算计北洋;结果现在好了,北洋基本垮了,你大清也够玄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