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膨胀式发展的超导材料产业,西海大学就是冤大头?-第2/7页



    

        大学一系列政策发布出去,立刻吸引了大量代数几何领域学者的关注。

    

        其中有一些稍微有名气的,或者有一定成果的,还接到了西海大学方面的电话,特别邀请他们来大学工作。

    

        西海大学放低了姿态,表现的非常陈恳,让很多学者都心动不已。

    

        实际上,大学招聘的主要目标群体,就是海外工作的学者,以及国内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

    

        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能够在海外高校工作,或是担任访问学者,或是担任临时讲师,都是有一定水平能力的。

    

        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也同样是看能力水平,

    

        没有一定成果的情况下,则是要综合能力水平、年龄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有一些优秀的博士还非常年轻,即便是没有成果,因为年纪还很小,未来潜力也是很大的。

    

        ……

    

        在西海大学展开代数几何人才招聘计划的同时,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则已经准备复刻芝加哥大学的实验。

    

        周敏华、吴晖等人,来了一趟西海大学和王浩见面后,去了244工厂的超导实验基地,随后返回了首都就准备进行复刻实验。

    

        他们手里有王浩给的混合气体的“配方“。

    

        有配方,就足够了。

    

        这个实验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难度最主要在于对超导材料制造超高压的环境,并以超高压材料的环境,来实现交流重力实验的布置。

    

        哪怕是设备相对比较高端的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仅仅是实验相关的准备就用了两个多星期。

    

        在完成了实验准备后,实验就正式开始了。

    

        当天周敏华、吴晖等人都过去了,还包括科工局的另一名副局长以及数学物理科学园的一名院士,一群人就临近实验现场等待着结果。

    

        实验准备的时间很长,但实验进行的很短暂。

    

        很快,有结果了。

    

        负责实验的应克华教授,带着激动汇报了实验结果,“我们在180万倍大气压的状态下,实现在16摄氏度激活超导状态,另外,在21.8摄氏度时,检测到了交流重场强的极值,数值为百分之17。”

    

        “而超导状态的场强,则为百分之13,场强极致比常态高了四个点。”

    

        这个实验结果让在场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只要对于实验有所了解,就明白复刻实验的成果,已经强于芝加哥大学实验组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成果。

    

        实验只是在180万倍大气压的状态下实现的,而芝加哥大学的实验组制造了260万倍的大气压。

    

        同时,实验激活交流重力场的峰值比常态高出5.8摄氏度。

    

        至于交流重力场强,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交流重力场强和实验的布局以及超导材料直接相关,但和提前检测到交流重力场强的峰值无关。

    

        实验结果确定下来。

    

        周敏华也回到了科工局的办公室,她已经收到了王浩提交的机密成果报告。

    

        她之前还犹豫着,是不是要再去一趟西海大学,了解一下成果报告的具体信息,主要还是因为其中的信息太惊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