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基础研究,评院士?满心悲愤的许杰:我没看懂!-第2/6页





    但即便只有一万人,也是课堂上不能相比的。

    只可惜,灵感值并没有获得爆发式的提升,二十分钟近五十点的提升也很不错,但相对于人数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类似的研究,普通人几乎不能带来灵感。”

    “能听懂就是基础的门槛,但大部分是听不懂的,所以面向普通人的直播并没有意义。”

    这是遗憾的地方。

    王浩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录制视频也不会有效果,因为灵感的反馈是即时性质的。”

    “但是,直播也会存在信号延迟的问题,那么会不会有一些人因为信号延迟,就导致反馈不及时?”

    “或者是因为距离太远,但是灵感是怎么传到脑海里的?”

    “……”

    当深入去思考系统有关的问题,就发现根本就无法用现有的科学来解释,大概也因为系统本身就‘不科学’,或者是远远超出现有的科学水平,只是一个判断正确方向的功能,就绝不是程序能够做出来的。

    “大概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王浩最终还是摇摇头,最少以现在的水平,根本不可能理解系统。

    他还是专注于研究。

    一次报告会获得了很多的灵感,也让他对于研究有了把握,感觉再进一步就能完成了。

    电磁力,广义上来说,包含的范围就太大了,比如,推力、拉力、支持力、弹力、摩擦力,等等。

    这些力看似和电磁力无关,实际上,全部都属于电磁力。

    电磁力描述的是分子、原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当物体相互接触的时候,原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就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形成了包括推力、拉力、支持力等一系列的力。

    但是,有关电磁力的研究是在‘狭义方向’上,也就是普通人常规理解的方向,包括电场、磁场、静电力等等。

    王浩的研究还无法覆盖太大范围,他暂时只是针对导体通电状态,内部微观形态进行研究,以此对于磁场受力进行一种新的解释。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同时,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会产生电势。

    这是高中物理的电磁场力知识。

    现在大多数基础的解释,都是和电子的运动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参与反应的可不只是电子,因为相对原子核来说,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受力再大也不可能带动导体运动产生宏观的力学反应。

    导体受力的过程,肯定是原子核和参与的,其底层的基础依旧是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就像是普通的推力一样,只有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才能够产生如此明显的力。

    王浩的研究就是以导体内的微观形态,来解释电流磁场相互的作用。

    这一切还是以数学为基础。

    ……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王浩只是做了二十分钟的工作报告,说起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一些进展情况,但是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人都知道了消息。

    其中也包括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的主任研究员汪承林。

    汪承林看了全部的报告,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王浩的路走偏了。”

    他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

    他很清楚王浩是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做的研究,那么所谓的新型几何,就肯定和实验直接相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