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诸葛



    绵竹城内。

    诸葛瞻怒发冲冠,激动的情绪还未完全平复。

    身强力壮的他继承了自家父亲身材高大、容貌甚伟等优良基因,拥有一副好身板和俊朗的外表,只是这些日子焦心于军事,双目充满血丝,脸色看起来也十分憔悴。

    他刚刚当众下令斩杀了魏使,还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保家卫国、抗击魏寇的言论,统一麾下将吏的思想,决意要率军出城,依托城墙列阵,以堂堂之阵击败邓艾军。

    自从他在涪城战败,一路退守绵竹以来,士气大跌的蜀汉军队内部就出现了各种奇怪的声音。

    有的人说魏军势不可挡,这绵竹怕是守不住的;有的人说只能死守城墙或退往成都,等待大将军姜维的救援;还有的人隐晦指出诸葛瞻不敌邓艾,眼下投降魏军方才有一线生机······

    初战不利的诸葛瞻憋了一肚子火气,终于在刚刚爆发出来。

    被砍掉脑袋的倒霉魏使不能说是游说能力不行。

    他面对诸葛瞻时软硬兼施,既奉上了写有封王诱饵的邓艾书信,又盘点了来势汹汹、连战连捷的魏军不可战胜的诸多理由,劝告诸葛瞻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降魏国才能够保住他诸葛家的荣华富贵。

    但他还是死了。

    诸葛瞻用他的人头向邓艾下了战书。

    在蜀中美声溢誉的他最忌讳别人将他看成是依仗父荫、名不副实的权贵子弟。

    他必须在战场上用一场胜利来挽救颓丧的军中士气,也向众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撑得起诸葛家的声名。

    下首的黄崇手捋胡须,抿着嘴巴,静静思索着。

    但就在刚刚众多将吏面前,他是积极发言支持诸葛瞻率领蜀汉军队靠城列阵迎战邓艾魏军的。

    与诸葛瞻留下巨大政治遗产的父亲不同,父亲黄权给他留下的仅有儿时模糊的印象,黄崇对待这已经去世的父亲态度也甚是复杂。

    黄权是蜀中有名的才俊,先后出任刘璋、刘备的臣僚,夷陵之战中汉军大败,江北督军的他被吴军阻断归蜀之路,不得已向北投降曹魏,虽得刘备宽恕,蜀中家人免于刑罚,但依然留下了毁誉参半的家声。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黄崇抱有雄心壮志,刻苦攻读经史、研习战策,兼修文武,入仕后一直想大展手脚、重振家声,但却在昏暗的大环境下几遭碰壁,蹉跎多年,郁郁不得志。

    就如同在这场关系到蜀汉国祚的战争面前一样,本想脱颖而出的他陷入到了有心无力的困境之中。

    在战争之初,黄崇还曾建议诸葛瞻率军急行,抢先占据山口险隘,阻止远道而来的邓艾军进入平原,但初次领军作战的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良机,在前锋战败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只能一路退到了绵竹。

    眼下军中许多人像溺亡前的人拼命抓住稻草一样,寄希望于凭借绵竹的城墙挡住锋芒正锐的魏军,但黄崇却还保持着头脑清醒,他知道守城最根本守的不是城墙。

    而是人心!

    若是放任局势再发展下去,以军中的士气和人心,是完全挡不住攻城的魏军的。

    所以他积极赞同主将诸葛瞻出战的主意,只有守军出城列阵,在正面击退邓艾的进攻,挫伤魏军的锐气,同时重新提振军中士气,凝聚吏卒人心,那接下来蜀汉军队在绵竹的进退战守才有些许转圜的机会。

    “诸君,孤方才斩杀魏使,正是要借此激怒贼将邓艾,彼辈远道而来,实为强弩之末,若再因怒兴兵,强攻绵竹,我等以逸待劳,趁势击之,必能取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