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是的,太阳系中是有一个黑洞



  其实以这篇论文的水准,无论是投《Nature》还是投《Science》,都是可以的。

  徐佑想了想,还是决定优先投《Science》。

  一方面是因为,《Science》更看重创新性,风格与他们的课题非常对应。

  另一方面,徐佑之前投《Nature》的那篇论文,仍处在复审打回修改的阶段,徐佑也不太好再投一篇新的论文。

  而关于作者排序的问题,大家也开始商讨了起来。

  “我觉得,最核心的理论是徐佑提出来的,徐佑肯定应该是一作。楼嵩在建模和编程上贡献非常大,应该是二作。林诗也排在我前面吧,我名字放最后就可以。”

  罗文坤对于作者的排序的问题看得很开,他自己也知道,这一次他的贡献确实是最小的。

  林诗闻言也表示同意。

  “嗯,我也同意徐佑和楼嵩排在前面。”

  楼嵩同样点了点头,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

  但徐佑却有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四个可以作为共同一作。本来这就是我们四个人的项目,没有什么主次之分。要不是林诗拉我进来,我可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一个理论出来。”

  对于这三个好朋友,徐佑完全没有独占荣誉的想法。

  共同一作去投《Science》,也是完全可以的。

  其他三人也没想到,徐佑会如此的慷慨。

  但在徐佑的再三要求下,他们也只能接受徐佑的安排。

  “好吧,徐佑,那就按你说的,共同一作。不过我知道,共同一作也是有顺序排列的,顺序的话,还是按照刚才我说的那样,你第一,楼嵩第二,林诗第三,我第四。”

  这一次,徐佑也再没有了意见。

  就这样,徐佑第一次独立完成了论文的投递。

  当然,在论文中,除了标明指导老师是黄子维之外,论文中所有数据的来源,以及用到的超算,徐佑都是标注得很清楚的。

  《Science》初审的速度很快,徐佑24小时内就告知,这篇论文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

  在这之后,徐佑也知道,还需要进行漫长的等待。

  但是这一次,等待的时间,却比之前投《Nature》时,要少了不少。

  徐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履历相比之前要丰富了很多,给《Science》的编辑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另一方面,这个课题确实非常的新颖,意义也非常的重大。

  虽然难度上,未必要难过徐佑之前的那三篇论文。

  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容易吸引大家眼球的研究方向。

  毕竟证明了在太阳系中存在黑洞这种事情,实在是太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这也让困扰天文学家多年的Planet-X之谜,被彻底解开了。

  《Science》这边似乎给这篇论文开了快速通道一般,几乎只用了常规时间的一半,就完成了复审的工作。

  而在编辑的审稿意见中,也是对这篇论文表示着极高的肯定。

  只有一些小的细节,以及论文部分的格式,需要进行修改。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这篇论文在下期就可以正式登刊了。

  《Science》这边如此高效的原因,也是希望徐佑他们的这篇论文,能够早点登刊。

  毕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重磅的论文了。

  最近期刊上所刊登的一些论文,无非是诸如发现某种化学物质的新作用、揭示某种蛋白质的机制、某种生物的仿真模型什么的。

  对于该专业领域来说,或许还算是不错的课题。

  但对于整个科学界,却都是一些乏善可陈的文章。

  《Science》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篇论文,来收获一大波的关注度。

  最终,在完成论文的修改,并通过终审之后,这篇论文确定要登刊了。

  在论文确认要登刊之后,大家也终于可以放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黄子维了。

  “黄老师,您有时间来实验室一趟,我们跟您汇报一下实验进度。”

  “好的,我今天晚上会过去一趟。”

  得到了黄子维的回应之后,大家约好晚上一起去实验室。

  四人也在一起讨论着,黄子维知道这个消息后的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