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生财有道-第2/3页





    秦始皇精力充沛,似乎对建筑有很浓厚的兴趣,对女色倒好像不是特别热衷。《阿房宫赋》说,那些个嫔妃,‘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一般昏君庸主都有些宠幸的妃子,不说夏桀的妹喜、商纣的妲己。隋炀帝更是荒淫无道,连他老爹的妃子都照单全收,什么陈后主、李后主,都雅好此道。就算勇武盖世的楚霸王还要随身带了一个虞美人。秦始皇好像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值得称道的反倒是他的母亲。

    思来想去,只有一种人是始皇乐于召见的,就是那些懂得神仙方术的术士,始皇亦给予他们很大的支助,让他们远涉重洋,求取仙药。可惜徒劳无功,始皇终在遗憾中死去。

    执掌灵图的人显然也有此考虑,于是借着圣历二百六十年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机会白日显圣,天上出现巍峨的仙宫和许多霓裳羽衣的仙人,秦始皇大喜过望,和仙人周游天宫,并恳求长生仙药,双方举行了气氛友好的宴会。

    之后秦始皇策封仙人为国师,仙宫为御神宫,一举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阴阳、道德、儒、墨、名、法之上。

    …………

    御神宫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之后,采用了许多控制修行士的措施。

    一个就是长明天灯,这种宫灯糊着白色的纱布飘浮在空中,肉眼难以辨识。但若有修士想牵引风云、施展灵力。宫灯就会透出红光,激射出浩大的灵能。一旦沾着轻则全身麻痹,重则如遭雷殛。凶险异常。

    再者秦朝法网严密,在写字和说话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避讳字,御神宫在国中监造了难以计数的铜柱,能够监控一切音声,如果说话中提到了避讳的字词,可以干扰六识,听到耳中化神作书吧一连串刺耳的尖鸣。

    这比起周厉王让卫巫监谤的方法真是灵便多了,古人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是指其危险性而言的,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嘛。

    西人也有句名言说,‘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于是狼心狗行之徒就拼命加筑堤防,掩耳盗铃,只顾做那断子绝孙的勾当了。

    秦始皇在文化上的创举就是焚书坑儒,然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整个秦代是没有什么著述的。秦国的文化本来就落后,又秉持一贯的法令。从事于对外的掠夺。所以秦国的百姓除了种地就是打仗。要说秦朝统一之后时间较短,没有贤才还算正常,关键是整个秦国从献公、孝公那算也没出现什么稀罕的贤才。

    秉持国政的那一班人,从穆公时代的蹇叔、百里奚、由余。到孝公的商鞅,惠文王的张仪,昭襄王的范雎。庄襄王的吕不韦,始皇的李斯。没有一个是秦国人。

    后来秦始出了个间谍郑国,闹着要驱逐客卿。李斯上疏始皇,从头到尾数了一遍,从人才到奇珍异宝,刨除别国引进的,好像就空无所有了。秦人除了当炮灰,砍人头好像没有别的技能了。始皇一想这下问题大了,于是收回了这个决定。

    这些客卿之所以跑到秦国发展,无一例外都是荣华富贵的驱动。像屈原、虞卿、乐毅、鲁仲连这种的人论人品、论才能半点不差,只是依托的国家权贵腐化,难以成事。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如鲁仲连说的强秦为帝,只有蹈东海而死了。

    武力好比一个人的肉身,文化好比一个人的灵魂,肉身是有一个从稚弱到强壮再到衰老的过程的,而且难以逆转。灵魂则是可以不朽,可以焕发新生的。灵魂虽然需要肉身来寄托,来保护,到了灵魂修炼成熟之后,焕发的力量就无可比拟了,超凡入圣,度越千古。而肉身呢,生老病死,样样难逃,壮盛不过是一时的风光罢了。

    武术家言,‘炼武不炼功,到老一场空’。功就是内息。试观历史上,雄跨数洲,强绝一时的王朝有多少,亚历山大、查理曼、拜占庭、铁木真、戏特勒、史大林,而今何在呢?绵延数千年,永世长存的国族有没有?有之,只有中夏神州而已。

    这虽然不全是文化的造就,可能也是上天刻意存此一朵奇葩以壮观瞻吧。

    有人说如果秦始皇将皇位传给太子扶苏的话,是不是秦朝就可以延续呢?然而我们看到在秦国的政策下,它的土壤根本哺育不了贤才,招致的只是一些欲利之徒。据说荀卿曾到过秦国,然而又失望的离开了。像孔子、孟子、荀卿这些人,包括晏子、伯夷、柳下惠,或者屈原、鲁仲连,都是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理想的,如果环境太过恶劣,亦不愿低首俯就、曲学阿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