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战后局势-第2/3页





    这些土地官府管理起来成本较大,王夫之便提议,为了缓解朝廷银钱方面的压力,将一部分土地,奖赏给了有功的将士,另外一部分,则用以粮换田的方式,转让给南方的大族和商会。

    明朝曾经推行过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办法,来充实边境军粮的储备。

    王彦光复大片国土,可是这些地方都被严重破坏,需要各种物资,光靠朝廷从南方调运,消耗太大。

    王夫之参考之前的盐引制度,让南方的商人和大族,帮着朝廷将粮食、农具、耕牛、布匹等物资送到北方来,朝廷则用新得的土地作为交换。

    这两个政策下来,首先就是这次出征的三十万将士,包括那一万从征的义从,每人都获得了几亩地,大军一时欢声雷动,士气高涨,恨不能立刻进攻河北,再立一场大功。

    另一个方面,随着朝廷和民间不停的将物资运送过来,约束明军继续进军的条件已经不存在,明军随时可以攻击河北平原。

    有这两点,王彦自然没有反对,愉悦的同意了王夫之的提议。

    这日王彦与王夫之,还有朝廷新任命的河南布政使游友伦,一起从洛阳出来,去南郊一处庄园视察。

    路上一行人打马慢行,王彦便开口问道:“兄长,戴之藩催要的粮草,户部这边备齐了吗?”

    戴之藩因为军粮不济,十万大军在大名府,停留快一个月的时间了。

    王夫之点了点头,“户部从南京仓储中,调了十万石,已经上了运河。不过漕运断了多年,满清疏于治理,不少河段都被淤泥堵塞,粮船应该还在山东境内。”

    他见王彦皱了下眉头,忙又道;“不过,四海商号受户部之托,走海路运了五万石,已经到了青州,现正转陆路,因该快到大名府了。”

    王彦听了微微颔首,王夫之不禁问道,“殿下准备粮食一到,便让大军进攻,收复神京吗?”

    “不,再等等!”王彦却摇了摇头,然后又问道,“发给谢迁的粮草,运过去了么?”

    王夫之打马跟上,“船队走海陆到朝鲜,应该早到了!”

    王彦听了点点头,目光扫视四周,周围是大片的田地,可是却杂草丛生。

    如今已是五月,战事结束了一个多月,地方上逐渐恢复安定。百姓应该清除杂草,整理田地,准备播种才是,怎么任由田地荒芜?

    王彦看着远处就是一座村庄,村口大树下还有几个影子,说明村子里有人,他不禁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

    后面的游友论,见王彦指着荒废的田地,又指着远处村落内的闲人,明白他的意思,忙打马上前。

    他是何腾蛟的学生,做过武昌知府,应天知府,南直按察使,能力很强,是王彦点名让他到河南来做的布政使。

    “殿下,这件事下官正要向您禀报!”游友论打马追上来,落后王彦半个马头,抱拳说道:“这些地原来都是尚可喜名下的土地,但是进行耕种的主要还是河南的百姓。这次朝廷收了这些土地,封赏给有功将士和用来同南方商人换取粮食,土地的东家发生变更,原本耕种这些田地的佃户,就不敢再种了。”

    王彦听了微微皱眉,明白过来,地虽然是尚可喜等人的,可是耕种的却是数以万计的佃农。现在土地被朝廷没收,奖赏给士卒的土地,士卒家眷自己就能种,用不上佃户。大族换去的土地,肯定要采取大面积种植的方式,也用不上多少人,这些佃农也就失去了耕种的土地机会。

    “这事怎么不早点向孤禀报?”王彦有些不高兴了。

    游友伦却低着头没有回答,王彦马上反应过来,他瞟了一眼王夫之,心里就全清楚了。

    把土地奖赏给军队,符合勋贵的利益,用粮食换田,士绅大族能攫取巨大的好处。

    这件事情,有军队和官僚士绅大地主的支持,游友伦自然不敢得罪他们,所以他才劝说王彦巡视庄园,让王彦自己发现问题。

    想到此处王彦心里不禁一阵不快,凡事有利就有害,他方才还为他的土地政策感到高兴,现在问题就来了,而且手下人,没有给他说实话,让他十分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