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大清快完了-第2/3页





    这时,一路逃入关中的金军已经缓过劲来,因为潼关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失去潼关,关中门户大开,金国都城长安,就处于明军兵锋之下。

    孟乔芳深知潼关的重要性,所以一面命潼关守将唐通加强防守,一面将溃兵发往临潼休整,有调护卫长安的一万精兵到潼关协防,使得守关兵力达到三万人。

    李过试探着进攻潼关两次,都被金军击退,明军西进的势力被金军遏制住,金国暂时稳住了阵脚。

    另一边,刘芳亮与李定国进入晋南,刚被清军大肆屠杀的三晋之民,简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在姜襄反清之后,晋南士绅因为不满满清的横征暴敛,所以迅速发动起义响应姜襄起义。

    在晋南起义的义军,大大小小,足有数十支队伍。这些人马主要是听从姜襄部将高鼎的指挥,先后在晋城、高平、潞安阻击清军向太原推进。

    因为当初清军在晋南兵力雄厚,义军防守的城池,接连被清军攻破,孔有德连屠数城,义军将领魏世骏战死后,潞安被破,军民被杀十万人,使得晋南义军不是被迫投降,就是转入山林游击。

    一时间,许多原来号称几万人的义军,不是被剿灭,就是藏在深山里没了消息。

    在晋南局势恶化之时,就有晋南义军向明朝求援,给王彦写万民书,言“晋民百万,皆打明旗,愿大王早渡黄河,收复三晋。”

    中原大战时,清军主力南下河南,义军又从山林间出来与清军周旋,但是因为清军在山西的屠杀震慑,使得百姓都不敢支持义军,所以他们的处境依然十分艰难。

    现在,明军进入山西,各地义军一得到消息,无不感激涕零,喜极而泣。

    明军才刚到晋城,山西境内被清军平定的州县,又几乎全都反叛,义军四处袭击州府,明军还没到,他们就将城池打下来。

    清军平定山西之后,重新任命了不少地方官员,他们到任还没多久,南面就传来中原大败,不少人直接弃官而逃,他们大多数刚出城,就被义军截杀。

    在太原城下围困姜襄的金军,很快也得到了中原战役的结果,豪格连夜拔营撤离太原。

    他不敢南走蒲津关,而是向西走吴堡军渡过河,仓皇逃入陕西绥德。

    四月底,在楼亲逃回北京之后,北京的满人如丧考妣,悲观的情绪在城中蔓延。

    在宣大,尼堪得到消息之后,立刻率领三万人马退回居庸关,准备急归北京,然而两万蒙古人,搞清状况之后,居然半道叛乱,杀死千余清军,夺了尼堪抢来的粮草辎重,还有银钱铁器,直接脱离清军北归草原。

    满人与蒙古人之间,并非完全的从属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是属于合作联盟。

    虽说满人击败了蒙古人,但是从满蒙之间密切的联姻来看,满人并非全靠武力来震慑蒙古人,更多的还是用利益拉拢他们。

    这种关系,在大清蒸蒸日上时,两方的日子自然和睦,不过近些年来,大清能给蒙古的利益已经不多,就连旗丁也常常出现欠俸的情况,对于蒙古王公的赏赐越来越少,便让蒙古开始有些不满了。

    满蒙之间出现了裂痕,幸而大清还有多尔衮,清军扫灭林丹汗的余威也还在,加之代善击败准格尔,给臣服的蒙古诸部补偿了许多东西,所以关系才维持下来。

    可是中原合战的结果传来,满清的威严尽丧,眼看着要亡国,对于蒙古人自然没有了威慑之力,加上中原一丢,河北不保,蒙古人不能从满清身上获得什么好处,反而要提防明朝的清算,满蒙一家的基础已经不在。

    现在满清就是一条破船,随时可能倾覆,蒙古人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跳船上岸,想要和满清撇开关系,决定退回草原。

    五月初,尼堪领着不到一万人回到北京,至此,除了关外还有两三千人外,满清的全部力量集中于北京城内。

    城中兵马只有三万五千人,其中满兵不到两万,剩下都是汉军和极少一部分蒙古八旗。

    这时久病多日的豫亲王多铎,在得知多尔衮和多尼死于败军中之后,终于在双重打击之下,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