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 临别夜叙-第2/3页





        对玉堂来说,父母早没了,哥哥们又忙,身边能够陪伴他,能相互依偎着取暖的,可不就是那些朋友、袍泽么。别说玉堂把他们的位置远远排在亲戚之上,就算排在他白庆堂前面,也不算奇怪。有些事情,确实他做的不到位。

        如今玉堂也大了,这时候你再想去和他亲近,那就难了。他周围已经被别的填满,已经不需要关照了。说得多了,反嫌你啰嗦、迂腐呢。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起,东京城那些年轻人里头,把见利忘义当成是精明,冷酷自私被顶礼膜拜,人人向往。做善事的那些人,反而被人斤斤计较,冷嘲热讽。他们做这些事情时,丝毫不掩饰,还自称是什么“彰显天性”、“真性情”。

        大概是因为承平久了,习惯了安逸,年轻人渐渐地不知道世事的艰难,总觉得享福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任何人、任何事,全都不能妨碍着他。之前因漕运要运送军粮的原因,河上的花船全都被禁了,不是有些人破口大骂,骂河运给南方运军粮,碍了他们的玩耍,诅咒叫宋军都战死么?

        就这些人,他们还看不起自己家军士,“赤佬黥卒”那些话,就是从他们那开始先说的,再看看他们做的事儿:一个个的只知道打扮,在脸上、身上下功夫,弄得油头粉面的,人家不比他们阳刚?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当初庆历新政的时候,有多少年轻人为国而呼,争着为国家献策上书。怎么过去了十年,一个个就成这样了?!有时候庆堂忍不住担心:将来上年纪的这些人死了,国家到了现在年轻的这一帮手里,真的行么?那不是儿戏,别搞砸了!

        幸而玉堂没有那些纨绔的毛病,一心想着能保家卫国、行侠仗义,是个好事。倘若他真的是资质平平,只贪图享乐,根本就不是上进的那块料儿,做兄长的安慰自己,口里面也只好说些“难得平凡”、“凡庸是福”之类的话儿。

        有句话说“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人活在世上,是需要立一个大点的志向,然后坚守点什么的。有许多人安于平庸,慢慢从平庸又滑向下流,才到中年,已变成了唯利是图、面目可憎的模样。

        谁希望子弟没担当、一辈子庸碌无为呢。若他一味只知道怕死,遇事儿就躲了,莫说是别人,确实连兄长都瞧不起。

        当夜白庆堂和白玉堂这兄弟两个,从兄弟之情开始说起,然后又转到别的事上,提到宋军之前的败仗,以及今次大军被围的事儿,玉堂十分不满道:“一个枢密使高若讷,胆小如鼠,就害怕被人弹劾了,什么事情都不敢担,也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唯恐出错儿。

        一个副枢密陈执中,年纪又太大,三天精明、两天糊涂的,仗打成这样不奇怪!上面人为了这样、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样的原因,约束武将的权利,让远在东京的文人决策,他们能带出什么好来?”

        说起来这事儿,兵书他们读的不少,道理都懂,但真正到了战场上,能活学活用是另一回事。书上的东西讲得再细,跟实际的比,肯定也会有出入。儿兵法也不是处处皆准,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书上写着的东西,跟实际还会截然相反。那些被别人写出来的东西,就算会了,没有亲临实战的经历,有些根本就无法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