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狄部署三去水洛城-第2/3页





        正在铎厮那催马要走的时候,那头李景平得到了消息,急忙来拦住马头道:“族长且慢!听我一言,缓一缓再走,莫要害了押监的性命!”趁着铎厮那停下的空档,李景平遂就说话道:“刘押监只是被宋军枷了,暂时性命没妨碍。倘若族长真个去抢人,恐怕刘押监性命就休了!”

        这话儿铎厮那一琢磨,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只是才刚一急就忘了。当下李景平劝了一番,把铎厮那人马劝住了。这个时候,水洛城其余所部的族长,也听说了刘沪被宋军带走的消息,已经组织起三千的人来。一旦宋朝真要杀刘沪,这次众人就只好反了!

        不说狄青把刘沪、董士廉两个人枷了,直接送去了德顺军狱。朝廷这边,郑戬已收到了董士廉书信,立刻将此信呈报与官家,控诉渭州知州尹洙,官家急召众臣来商议。

        听毕此事的经过,集贤校理王益柔同意尹洙的做法,说话便道:“水洛不过是区区小城,即便筑成,也影响不大,也不足以拒敌。刘沪也只是一个裨将,就敢公然违抗上命,即便是杀他也完全合理。”

        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韩琦,认为尹洙的做法做法有理:水洛城距离宋朝的边界,足足远上二百里。城池纵然筑成了,亦守之不易。一旦夏军在中途设障,辎重根本运不进去,粮草不足,军士只能坐以待毙,此其一。

        二则筑城花费不小,本来在边上陈设的人马,就不足数,还要分去驻守水洛。一旦水洛城被围困,又需要军士远途驰援。阵线太长,恐怕对别处造成拖累。

        对于王益柔和韩琦的看法,参政范仲淹不同意,进言便说,当初蕃人归顺的时候,总管郑戬是同意的。后来修筑水洛城,也是经官家许可的。倘若就这么中途叫停,比当初不纳影响更坏。在蕃人的心目中,宋朝这边没诚信,往后蕃族如何敢投靠?倘若朝廷言而无信,政令可以反复更改,岂不是寒了刘沪等忠臣良将之心?!

        而且根据回报说,水洛城那边地势平坦,良田广有,因为此地多有矿藏,百姓富庶,人马足有数万帐,跟府、麟的情况不一样。就算被夏军切断了粮路,千余的军士也足可供养。

        右正言欧阳修亦进言说,一旦水洛城修筑毕,既可以打通秦、渭的连线,又可以将当地左右摇摆的蕃氐部族彻底收拢,阻止他们与夏军联盟,这件事情,不能以区区钱财的耗费来看待。

        按照朝中众臣的意思,不管怎样,如今水洛城已经半筑,已经是劳民伤财了。直接在中途停下来,那么之前那许多花费,就是白白浪费的,还不如干脆把城筑完。

        就在赵官家下令说,要继续修筑水洛城时,突然渭州传来了消息:渭州知州尹洙下令,叫泾原路副都部署狄青率领人马,从水洛城将刘沪、董士廉捉拿住,将两人投进了德顺军狱。而且还有消息说,狄青为了阻止筑城,命人将刘沪痛殴了一顿,给刘沪、董士廉上枷关押。

        听见这事儿,不少人义愤填膺说,知州尹洙,明知道朝廷已关注此事,仍不恤民情,指派狄青一干人,殴打、关押有功之臣,胆大太过!

        还有替尹洙不平的:别说是尹洙,就连夏竦、郑戬、韩琦、庞籍等人,他们在巡边的时候,对阻扰边事、违抗上命的将士,片言之间就斩杀无数,边上的情势瞬息万变,难道似太平地方一个样,还一件件立案详查么?何况刘沪等人违抗上命,确有其事。更有一件重要的原因:尹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韩琦下令,叫停止修筑水洛城。难道尹洙敢违抗上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