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朝圣之路-第2/2页





    她略顿了顿,看着在人群中站在最前头的一群学生,“太学院乃我亲建,我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即便京城此后再建一个太学院,这里也是太学院的祖地。”

    太学院的先生和学生们满脸激动,姜元羲可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亲自对他们肯定了太学院的地位,他们与有荣焉!

    姜元羲指了指这幅字,“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出了这个城门,就不要给我丢脸!”

    太学院先生和学生们更是激动得纷纷躬身行礼:“陛下诏,我等敬闻圣命!”

    徐峰也满脸激动的看着这两幅字,在姜元羲走后,让人制了三座石碑,其中一座上面刻着的正是姜元羲亲手所写的“卫国墓”。

    而另外两座,则是刻着“勿要给吾丢脸”的字样,一座放在了城门口,一座放在了太学院院中。

    此后从丹阳县太学院走出来的学生,踏出丹阳县那一刻,都会先朝着石碑行礼,再去祭拜了卫国墓,才踏上了前往长安城的道路。

    每每有人问他们祖籍何处,在没有取得功名或者其他成就之前,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出自北地,却不说出自北地何处。

    不少人以为他们高傲自得,心中不喜,殊不知他们只是自发的遵循着一句话——勿要给吾丢脸。他们觉得,只有等他们考取了功名,或者有了其他成就,比如医术、手艺活、农田这些方面有了成就,才对得起女帝对他们的期望,才能骄傲的、大声的对外人说:他们出自丹阳县!来自女帝龙兴之地!

    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三甲之中必有一个出自丹阳县,甚至往往多数是状元,就连二甲进士也不少,其中三甲更是几乎没有。

    自来都是南地多文人墨客,科举一途兴起,世人总以为南地文人占据大多数,后来才发现大错特错!

    北地学子,特别是丹阳县太学院学子,独领风骚。

    纵观大雍王朝数百载,南地学子文人只得心服口服。

    而丹阳县父老乡亲们教导自己孩子亦是如此,每个丹阳县人都以那句话为准则,大雍王朝每有危难,最先响应皇帝的,永远是他们。

    丹阳县百姓们自称他们这种行为做:朝圣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