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既要又要的道长困境-第2/4页





    于谦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兴安,俯首说道:“陛下,臣最后一个担忧。”

    朱祁钰打开了奏疏,郑重的看了起来,他面色沉重的合上了奏疏说道:“于少保费心了。”

    为了大明殚精竭虑的于少保,再次耗费了大量的心力,送到了陛下面前一份极其沉重的奏疏。

    对于于谦而言,任何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化解的问题,对他而言,都是轻松的,不需要耗费心力的,只有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化解的问题,才会面呈陛下。

    这份厚重的奏疏中,是大明银庄的一份清单,共计三百七十八人,在大明银庄的储蓄超过了三百零七十万两白银。

    而大明银庄的总储蓄量不过三千七百万银币。

    这份奏疏的内容决计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其比例,在大明银庄储蓄的商贾大约有四万人。

    也就是说,根据大明银庄的储蓄,可以管中窥豹,仅在大明银庄的样本而言,大明1%的人掌握了大明超过10%的财富,2%的人掌控了大明超过58%的财富。

    这才是于谦这份奏疏的沉重之处,因为大明银庄宝源局的纳储主要集中在商贾和遮奢户上,如果放眼整个大明,再加上掌控的优质生产资料也就是优质资产而言,贫富差距的比例会更加恐怖。

    于谦面色沉重的说道:“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而且很可能,日后,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指望富者的良心,显而易见,是靠不住的。”

    修文远以来之道,是孔夫子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得到的一个政治思想,均并非单纯指均分,而是各得其分,安谓曰上下而安。

    来都来了,这个俗语,也是基于如此逻辑。

    即便是已经腐朽的儒学士,臭老九,也知道分配不均的结果是天下不安。

    朱祁钰沉默了许久了片刻说道:“我们暂且把劳保局撑下去,让农夫、工匠劳有所得,才是眼下该做的事儿,至于其他的,朕也只能寄希望于大同世界了。”

    “一个生产力极高的世界里,物质资源高度充沛,那就没必要分配了。”

    朱祁钰第一次对于谦描述了他想象的大同世界,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之世相同,文化昌盛人人有德,人人敬老爱幼,物质资源丰富到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翰林院的翰林们,总是在不停的造梦,创造着他们心中的大同世界和理想国,甚至可以说是地上神国。

    而大明的主事的事务官,比如于谦、江渊、俞士悦等大明师爷们,包括大明皇帝,都很少做梦,而是活在现实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的问题。

    只是偶尔抬起头的时候,看着似乎近在咫尺的理想国,感慨一声,道阻且长,继续埋头苦干。

    大明就是如此。

    在逻辑上,陛下所言的社会物资极大丰富,人们具有相当高度的道德品质,进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国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在现实里,于谦和朱祁钰却清楚的知道,那是无法抵达的山顶,水中捞月,镜花水月而已。

    于谦和朱祁钰罕见的在奏对中沉默了下来,虽然陛下给出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在于谦看来,却是难以实现的。

    朱祁钰笑了笑,双手一合用力击掌的说道:“于少保,你着相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