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2/4页





    “各提举司,应当防患于未然,大明银少钱少,再被胡商、番商带走了,那大明用什么?”

    杨善也是个小气人,做鸿胪寺卿掌朝贡之事,他就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

    在他看来,这帮胡商、番商在一如既往,和当初一样,在偷大明的钱!

    朱祁钰并没有在奉天殿内回答这个问题,大明与海外的白银流转,始终是增多的,包括铜、锡等物,这些现在方兴未艾之时,现在讨论一来为时过早,二来,地方也不合适。

    这里是奉天殿,议政的地方,不是讨论财经事务的地方。

    “杨卿,每月一次的盐铁会议可以听一听,这件事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朱祁钰让杨善回班。

    大明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匠,最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最勤劳的百姓,他们用双手生产了无数的产品,远销海外。

    比如清末的时候,英吉利和鞑清商贸往来,始终是逆差,白银始终想鞑清流转。

    为此英吉利拿出了福禄膏这种害命的东西,对鞑清进行倾销,甚至为此发动了两次战争。

    鸦片战争,何尝不是白银战争呢?

    但是又能如何呢?

    很快土膏的产量和质量就超过了英吉利,鞑清反过来倾销土膏,为此英吉利不得不再次逼着清廷禁烟,结果直接禁出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来。

    白银或者财富,始终向着生产力强的方向流转,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

    直到列强们培养出了买办这种东西,这种白银流转和财富流转,才终于变了样子,才能够既能够掠夺货币,也能够掠夺劳动。

    杨洪一直在听着朝议,直到朝中之事,慢慢朝议结束之后,杨洪才睁开了眼,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臣请烧荒。”

    “自东胜卫至开平一带,应悉数烧荒,防止鞑靼人进入河套,明年初夏,就该在集宁建城了。”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历朝历代都有对草原减丁的法子。

    比如金国就喜欢每三年搞一次狩猎,平时就是扶持他们内斗。

    元朝就是借着内讧,大举攻伐。

    到了大明,则是北伐加烧荒加挑着他们内讧三管齐下,手段尽出。

    瓦剌三代封王,压着鞑靼人打的他们喘不过气来,结果养狼养大了。

    “准,昌平侯叮嘱夜不收,小心一些。”朱祁钰点头说道。

    大约会在大同府外到开平府烧出一个宽约五十里,长约六百里的隔离带,防止草原人南下扰边,同样防止鞑靼人进入河套。

    河套、集宁、开平卫,在讲武堂多次反复讨论之后,在战略规划中,会在明年春夏,大举建城,恢复洪武、永乐年间屯田军卫,设立卫所。

    烧荒减丁,草原人连过冬的草料都没有,会不会天怒人怨?

    瓦剌人、鞑靼人南下的时候,烧杀抢掠是不是天怒人怨!

    他们劫掠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他们干的事,天怒人怨呢?

    不懂教化?大明不是送了国师杨禅师过去了吗?也没把他们感化!

    朱祁钰是大明皇帝,他首先要保证的是大明的利益,即便是天怒人怨,被人痛骂暴君,他就不做了吗?

    这同样也是成本问题。

    烧隔离带,比建城防御要容易的多,等到明年开春之后,对大明进攻集宁和河套地区,征伐的成本,也会更加低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