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凌迟-第2/2页





    天启帝走进御门冷冰冰的说:“众位爱卿,随朕去午门。”

    杨博士跟谁天启帝与众位大臣走到午门。

    午门上刑台刚刚搭建。现在两更天没到,还有很多人来看热闹。

    凤儿哭哭啼啼的被困在十字桩上,身上的衣服单薄,夜风中。曼妙的曲线毕露。

    朱暄雅就被困在五尺之外的地方与凤儿面对面。

    朱暄雅的嘴吧里被天启帝塞着一个水果,她挣扎着,只是这一切都是徒劳,杨博士也感应到朱暄雅正在运气想挣脱这些绳子的束缚,只是她还没有强到那个程度。,看着自己的情人即将被剐,朱暄雅想说什,只是口中被塞了东西根本说不了话,口水也咽不下不断留着,双眼流泪,呜呜哭着,凤儿喘着大气似乎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嘴巴里被塞着布团说不出话来。

    剐刑!

    而且犯人居然是公主身边的丫鬟,众位大臣感觉到有一把冰冷的刀贴在自己的皮肤上,头皮发麻。

    天启帝大声说:“关于杨博士那三百万两黄金失窃,明天之前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你们自己看着办?行刑!”

    天启帝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拿不出三百万两黄金,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现在的犯人就变成明天的他们。

    只是推出午门斩首历代从没有在夜间杀人,都会选择在正午时分,阳气最大的时刻斩杀犯人。

    现在天启帝选着在夜间杀人,这已经证明天启帝心中是何等愤怒,几乎可以肯定不杀此人已经难以入眠,不看着她死,就是自己活活被憋死的程度。

    几十个大臣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恐怖。

    古代认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午时三刻斩犯人已经成为历代一个惯例,现在天启帝居然不理会这些例律,不但让大臣感觉恐惧万分,就连侩子手也把脸给遮住,生怕犯人的鬼魂来找他。

    天启帝冷冰冰的说:“众位爱卿,看清楚,弄明白凌迟处死到底是怎么实施的,到底疼不疼。”

    众位大臣一个个变得像鹌鹑一样。

    侩子手无奈,唯有在腰间扯出一细薄锋利的刀摇摇头,看到这个女子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凌迟处死最早出现在唐朝——

    记载桓彦范被处死的一种刑罚,“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这种把人绑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剐尽直至露出白骨,然后再杖杀人作法也是极其残忍的。这也是后来剐刑的雏形。帮助唐玄宗夺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监被封为的左监门卫将军的杨思勖性情残忍。

    记载他内给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就诏付杨思勖杀之。“思勖缚于格,箠惨不可胜,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尽乃得死。”这种残忍的刑法已经和五代时期的凌迟很接近了。

    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各种刑罚层出不穷,记载唐朝宰相杨国忠就是被乱兵“屠割”的,“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其中安禄山处死颜杲卿也是运用割肉节解的剐刑,“目大骂,受剐刑,仍骂不绝口,被钩断舌头,犹含糊而骂,直至气绝。”这只是对高官有记载的,没记载的不知道要有多少。安史之乱国家大乱后编著唐史的人都感慨唐朝最上层公主的命运都无从知晓,平民百姓小官的命运谁知道呢,史书没记载的并不意味着没有,五代十国只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延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