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第3/3页



  枪管的击发处,有一根细针。

  当击打的时候,引燃的燧石就会带着火花由细针传递到白银子弹底部进行点燃。

  这些精密的部件,都是那些手艺非常精巧的工匠精磨而成。

  单单就一颗白银子弹,哪怕是没有任何流程出错,至少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造出来。

  主要是燧石薄片失败率太高了,大概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毕竟高精度的燧石,稍微不注意就会引燃。

  现在朱英手里头这短管燧发枪,跟后世的手枪其实已经没有了太大区别。

  只是即便如此,这枪的寿命也是非常有限。

  预估计可能开个几十枪,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出现炸膛的可能。

  因为涉及到精密部件的构造,没有后世的高精度加工,只能用黄金或者白银来代替,变形也会比较容易。

  一旦气密性出现问题,自然就会炸膛。

  不过对于朱英现在来说,完全是够用了。

  在朱英的腰间,有专用的皮袋,里头是用油纸包括的白银特质子弹。

  虽然要跟后世的狙击枪一样,每开一枪就要进行装填,但这作为防身来讲,简直是无敌神器。

  这是往后枪支发展的方向,超出现在的火器至少两百多年。

  在吴城逛街,当真可以感觉到两个世界。

  一个是商人。

  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交谈,多数都以汉话为主,哪怕是外国商人,汉话说得很是别扭,吐词不清,也都在用汉话。

  这是因为对于所有海商来说,最大利润贸易地就是大明。

  哪怕再是难学,也得沉下心思去学习,通过翻译很容易导致被卖,或者是理解上出现误差。

  其次大明开海后,从事海贸的商人跟雨后春笋一样密集,这也导致于海贸上,数量最多的就是大明人了。

  这就使得汉话普及更广。

  但凡是想要从事海贸的商人,不管是哪个国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汉话。

  不然即便是到了大明,没法交流也是睁眼瞎。

  吴城内除开商人,就是当地土著百姓。

  这些百姓完全听不懂汉话,因为朱允炆没有开设汉学堂的关系,除了少数贵族有财力来进行学习,九成都只会占语。

  并且因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高种姓的占人甚至不用占语交流,而是使用梵语。

  如此一来,底层的百姓不管是跟贵族,亦或是跟外界,很难进行沟通。

  占语并没有文字传承,梵语才有梵文。

  这些百姓连识字都不可能,更加不要说什么文化传承了。

  占城国的典籍文字,公告律法全是梵文,等于是把普通百姓完全隔绝出去。

  “多好的机会啊,怎么就不能懂得把握呢。”

  朱英有些庆幸,还好是自己过来看了,不然这些风土人情,是很难说通过一些情报就能明白的。

  这些百姓是被贵族所抛弃的存在,不需要多大的手段,就能轻易的拉拢到大明的队伍里来。

  加上现在学习汉语的风气,很容易就能让他们所接受。

  到了现在,朱英也明白了为什么朱允炆吕氏都没有开设汉学堂。

  这大概是受到了吴城内占国贵族的阻力。

  这些贵族自然不想让贱民们拥有学习知识的权力,所以自然会想尽办法,哪怕是让出利益,都会影响朱允炆跟吕氏。

  这里没有汉学堂,但是有私塾。

  贵族们宁可花费更高的代价,聘请汉人当老师教授汉学,也不想跟低种姓贱民作为同窗。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上来看,似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稳固自身统治。

  毕竟在吴城里,除开朱允炆带过来的五万精兵外,几乎没有多少汉人。

  暂时只能依赖于吴城内原本有的贵族统治体系。

  但是这些,不符合朱英的利益,更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本章完